中国画如何欣赏?
1、中国画的欣赏与中国画本身的创作有着密切的关系,可以这么说吧,一幅好的中国画作品是“讲究”出来的; 2、我们看古人留下的书画作品,往往都能被古人的“讲究”给折服,这种“讲究”体现在笔墨语言的组织与构建上(笔法、墨法),也体现在作画时的细节处理上——落款、盖章都是有讲究的; 3、除了作画时的细节之外,更重要的莫过于作品的布局——“远近、高低、疏密、开合……”这些都是在创作中国画时需要思考的问题,而这些思考的结果最终都会呈现在画面上;所以,当我们面对一件优秀作品时,往往会感叹作者“谋篇”之“讲究”——因为很多看似很普通的画作,其实可能是作者精心构思的结果呢!
4、除了构图和笔墨外,中国画最讲究的一个问题就是“留白”了——留出想象的天空,留给读者以回味的空间,这也是中国文人写意精神的体现之一;当然,这种留白的构图也是符合中国哲学思想的,比如《周易》中所说的“易象”中的“阴爻”和“阳爻”,两者相加变化无穷,这正是“留白”的结构美感所在。 另外,关于留白的构图方法可参阅我的另一篇问答: 中国传统绘画中最注重构图,所谓“计白当黑”“疏可走马,密不透风”,又云“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请问怎样理解这些概念?
5、最后,我想说的是,当你细细品味一件作品的时候,不妨换个角度去思考:如果这是你创作的,你会怎么做?——多问自己几个为什么,或许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画的技法有“十八描”之说,这十八描基本上都是用来画人物衣服着色后的褶皱效果。(如兰叶描,琴弦描,铁线描,折芦描,钉头鼠尾描等)
其实,中国画真正的技法不在于此,中国画真正的技法用两个字就可以高度概括,那就是“线条”.
中国画用大量的线条来勾勒物体的形态以及线条的轻重缓急来表现其光影和立体感。中国画线条的“线”,来自于国画笔。
中国画一般用生宣,熟宣作画(还有绢)。宣纸的吸水性很强,笔尖携带着大量色墨(通常加胶,也有不加的),接触宣纸的瞬间,笔尖的运行方向和运行速度造成色墨在宣纸上自然扩散开来。笔锋所过之处就是“线”。
“线”,不是生宣的国画,很难叫中国画(写意画,工笔重彩,二者皆是)。生宣作画,一落笔,色墨立即扩散,一旦落下,基本上无法修改或覆盖,这叫“落笔成形”。
因为“落笔成形”,使得中国画的落笔前,必须深思熟虑,整体构思一定要在下笔前在胸中想好。落笔后的每一笔,必须为整体服务。这和用熟宣或绢作画在技法上和思维上都不一样(后者可以局部反复修改覆盖)。
中国人讲意境(包括西画),但中国画强调笔墨,用笔用墨,笔(线)和墨,二者缺一不可,二者必须高度融合在一起,形成“笔中有墨,墨中有笔”的效果。
一幅好的中国画,必须笔精墨妙,笔精者,线条的质量高(线条的粗细均匀,轻重缓急,提按顿挫等);墨妙者,墨色的变化丰富(有焦,重,浓,淡,清等)。
一个真正的国画家,最可贵的品质就是“落笔成形”的胆魄和驾驭笔墨的能力。笔墨,是画家的内心精神世界的外化。笔墨是中国文人画家对宇宙人生的参悟力和观照力的体现。有此精神,笔墨方妙。妙在似与不似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