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中国书画同源?

霍慧敏霍慧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说源,得先说起源。书法起源于汉字的产生,同时产生了书写工具——毛笔。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序》中说“象形者,画也”,汉代的“画”就是指汉字,可见汉字和毛笔同时产生的,而汉字是承载文化的载体,因此可以说文化从毛笔开始。 但是这个起源说得比较含糊。要说更具体的源头,还得从甲骨文开始说起。

1899年在河南省安阳市小屯村发现了殷墟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甲骨文,距今大约三千多年历史。商朝人用甲骨作为书写材料,把文字刻(或铸)在甲骨上。由于后来的出土史料,很多文字与字体与甲骨文相似或相近,可以推测甲骨文是文字的一种早期形式。 另外,也有观点认为汉字的源头是在彩陶上的图画和文字符号。

不论如何,自甲骨文开始,我们见到了汉字字体有了一定的变化,同时也见到了线条的表现力。线条的表现力再加上不同的字体结构,形成了书体的演变:大篆、小篆、隶书、草书、行书、楷书。

同样是在殷墟遗址中,考古学家还发现了一些刻有甲骨文的龟甲边缘,上面的文字大多为方巾格,也就是后世行书的雏形。可见行书是从甲骨文这一根线上发展出来的。 到了战国时期,竹木简策流行起来取代了甲骨,然而竹木简策不便于长期保存,于是人们在简策上刻字的时候开始讲究起笔、行笔、收笔,形成笔画,并逐渐演变为今天的小篆。

小篆笔画对称,结构均衡;秦统一天下后推行书同文政策,规定小篆为官方字体,秦始皇下令李斯等人编著《苍颉篇》作为标准字体,又令李斯作《峄山碑》刻石立碑,作为规范文字的标准。《苍颉篇》已经失传,《峄山碑》现存世,为李斯所书,上承甲骨下启汉隶,风格上承甲骨文下启小篆。

汉朝建立之后,继承了秦的统管思想,认为小篆作为正宗,不得民间私自制作。于是,民间便出现了众多字体,这些字体或是模仿小篆,或是加入各地域的方言口音而产生的异体字,即所谓的“草篆”。草篆在东汉末年得以广泛流传,但因其字体结构多变难以控制,影响了官府政令推广,故曹操父子制定新规推行的还是秦诏版体的小篆。

汉章帝时,蔡邕根据魏晋时期的书籍,编著成《汉书·古今字注》并发明拓本方法保留字迹,为后人研究古代文字提供了重要资料。西晋时,学者卫恒著《四体书势》论述了隶书向楷书的发展过程并在书中收录了汉魏以来著名的书法家作品,为汉魏书法留下了珍贵的资料。

冷钦颖冷钦颖优质答主

中国最原始的书画,是没有区别的。从象形字的起源来看,“书”与“画”完全是一个意思。后来二者逐渐走上了完全分化的道路,但是中国画的笔法中却依然留有文字发展的痕迹。中国文字由篆书到隶书,由隶书到楷书、行书、草书。从中国画来讲,有笔法和墨法。笔法主要讲的是笔画之法,而墨法则主要讲的是如何用墨。中国的书法和国画是以线条为主的造型艺术形式。国画与书法都是以毛笔蘸墨、彩在宣纸上进行创作的,它们的用笔方法和虚实等都有很多相同之处,特别是中国写意画、中国书法所表现出来的意味、境界、气质、品格、趣味、笔法、气韵都是一致的或相通的,用冯友兰先生的话说那就是“美育就是健”

“书画同源”说,是古代关于中国书画发生问题的一种理论,最早提出“书画同源”的是东汉文学家、书法家蔡邕,他在《笔论》里说:“书者,散也。欲书先散怀抱,任情恣性,然后书之;若迫于事,虽中山免豪不能佳也。夫书,先默坐静思,随意所适,言不出口,气不盈息,沉密神采,如对至尊,则无不善矣。为书之体,须入其形,若坐若行,若飞若动……。纵横有可象者,方得谓之书矣。”

以上这些话阐明了书法与绘画在萌生初期,它们的造型方法和思维观念是基本一致的。如书法之横竖钩点与绘画之山石点、树干、树枝及墨荷的笔触等等极为相似,甚至可以以画代字和以字代画。

蔡邕的《笔论》里,还表达了另一个意义,即书画在艺术原理方面,也有其相通的相关性。它们都是以笔法用墨来表达情思,同时,还都是以“气韵(律动和意境)生动”为其终极目的。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