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鉴定师有谁?
说到翡翠鉴定,很多人就会想到“中国玉石之王”--“老坑玻璃种”。实际上真正的“老坑”只是指开采和加工工艺,与“种”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糯种”、“冰种”甚至“玻璃种”都常常被行内作为称呼不同的种水,这里其实存在一定的误区。 翡翠形成于地下深部溶洞里,经过地质运动,随着岩浆上升至地表或近地表处,部分岩石受热发生融熔,经过冷凝作用形成团块状、条带状晶体,即所谓的“原石”(毛料)。原石形状各异,大小不一,表层常蒙上一层灰褐色氧化铁外壳,俗称"皮”。 “皮”的形状、颜色、厚度等特征各有不同,有的很薄,像透明纸贴在宝石上一样;有的则很厚,甚至全部包裹着石头。这些“皮”的特点对于鉴定工作来说是非常重要的观察对象。 由于翡翠原石多数受到过侵蚀而变成破碎状态,因此肉眼观察往往不能全面判断。这时就需要借助显微镜才能看清内部情况。
当然,最可靠的方法还是测其密度,如果测量结果高于标准和田玉(2.96-3.17g/cm^3),那就很有可能是翡翠了。 用强光手电筒照射,如果看到里面带有绿色荧光(蓝绿荧光),那也是翡翠的特征之一。 但需要提醒的是,天然翡翠或多或少会有一些瑕疵,比如棉纹、石纹、原生色根、石锈等,这都是正常的,并不影响它的美观和收藏价值。而那些过于完美无瑕的,就要小心是不是人工处理的假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