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有干青翡翠吗?
所谓“干青”,是行业里的一个简称,全称应该是“干青种翡翠”;它是80年代在云南出现的一个品种,因为颜色很像古代的翠玉,所以被称为“干青”。 清乾隆 翠竹石雕件 “干青”的本质是一种硬玉,主要化学成分是钠铝硅酸盐(NaAl(SiO4)2),常含铁、锰等微量元素,呈半透明至不透明,具有玻璃光泽;按颜色可以分为乌鸡种和青花两种,后者是由前者发展而来:先在翡翠原料上用水泥注入,使其颜色更均匀,再经高温高压处理,便得到了现在这种带有蓝色调的暗绿色品种。 因为“干青”的颜色一般都比较深,所以常被用来做成雕刻品,比如这个清乾隆年间的翠竹图,其竹茎和竹叶都是用“干青”制作的,只是表面抛光后呈现的质地较为细腻,所以看上去有点像碧玉。
民国二十四年《古董辨》中认为:“新玉……有‘水碧’、‘青碧’、‘干青’三种……色深而带墨,微带青色者,谓之干青。”文中所说的水碧和青碧,应该就是指如今的密玉和阳绿吧,那么干青应该就是现在的干青。该书还进一步写道:“干青之质,粗且硬,不能雕琢,惟可以凿孔穿绳为首饰耳。”“能成器者,惟以竹木作胎,琢成器皿而已。”可见干青的硬度很大,密度也很高,而且颜色很深,因此不太适合雕琢,只能做一些器皿或者镶嵌手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