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鉴别翡翠的翠性?
“翠”,是鉴定术语,也叫“翠花”或“翠影”,指的就是翡翠中绿色斑纹或者颗粒。这些绿色的斑纹在翡翠中呈带状、丝状、点状分布,由于是晶体,所以会在光线的照射下产生折射效果。 天然翡翠都有“翠”,只是有的明显,有的不明显而已。如果一块翡翠既没有“翠”也没有“色”,那基本上可以判断不是纯天然翡翠了(注:纯天然的翡和翠是没有颜色和种水的)。
但是,有些商业险的翡翠会利用强酸浸泡,洗掉原本颜色,再注入绿色颜料,这样就制造出了假的“翠”。不过这样的假“翠”很轻易就能被识别——表面看起来很不自然,有涂抹感而且不均匀;用灯光照上去,会发现里面有一些杂乱的黑点。 天然翡翠的翠一般可以分为4类:
1.山料切割面里的绿色矿物粒,比如墨绿、翠绿等,这种比较细碎,而且是结晶体,看起来很有层次感。 2.山料内部结构形成的网纹,如春带彩中的“春”,就是其中一种,它是紫色网格与绿色交织在一起形成的花纹。
3.水头很好的老坑翡翠里面的绿色,就像碧绿的湖水一样清新怡人。
4.最后一种是新坑的翠,也就是颜色浅淡、透明度差的绿色。 其实,不管是什么类型的翠,都是大自然赐给人类的瑰宝。而人类对于自然的尊重,应该是不破坏、不伤害,让大自然保持它本来的面貌。如果我们因为喜欢珠宝,就去乱采滥挖,最终只会自食其果。
玻璃种翡翠在制作时打磨得非常好,光滑如镜。在有强光照射下,表面十分晶莹通透。玻璃种翡翠晶莹通透的原因,是由于其内部的结晶颗粒十分细小,肉眼看不见“翠性”,需要借助10倍以上的放大镜才能观察到。玻璃种翡翠有冰玻璃和玻璃之分,冰玻璃种翡翠透明度没有玻璃种翡翠好。
“翠性”的观察识别,可采用观察翡翠的外表面及表面轻微划痕处两种最为有效。
翡翠外表面的“翠性”,即一些细小的解理面,在不同角度的光线照射下,会呈现 “闪光”。这些“闪光”是鉴定翡翠的重要标志。一般情况下,大部分的翡翠都可以观察到这种“闪光”,而翡翠仿制品没有这种效应。具有玻璃光泽的翡翠,如玻璃种翡翠,其颗粒非常细小,用10倍放大镜也难观察到翠性特征,这时需用17倍放大镜来观察翡翠表面轻微划痕处分解理面的闪光,以此来鉴定翡翠。
需要注意的是,用以观察翠性及解理闪光的划痕,一定是极轻微的(一般是在与翡翠平面近90度角方向刻划造成的,若刻划角度小于90度,很可能划在翡翠的玻璃表层上,得不到解理的闪光),这时形成的刻划线条内仅有极少量的解理面暴露,用此方法进行鉴定,如若观察刻划面较宽,由翡翠玻璃表层剥落所致,这种刻划可能已毁坏翡翠成品的光泽,不宜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