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原石你知多少?
我们常说“玉不琢,不成器”,用来比喻人的成长需要良好的环境、优质的培养。然而,在玉石当中,除了“人养玉”之外,还有“玉养人”的说法。 这是因为,经过长时间的打磨雕琢,玉器能够凝聚能量,滋养佩戴者。
而“玉不琢,成器”背后,其实蕴藏着深刻的道理——一块天然形成的玉石材料,想要成为一件精美的雕刻艺术品,就需要经过细心的加工。 而人们长期将玉器佩带在身上,同样也会使玉器得到“修炼”——吸收人体的油脂和汗水,滋润内在的结构;同时,人体产生的能量,也能让玉器越发通透润泽。
古人说“君子比德于玉”,认为美德如同玉一样,是由内而外散发光彩的。古时人们以玉养心,是希望像玉石一样拥有高洁的人格品质。而现代科学家也证明,长期佩带玉器,对于人的精神、情绪具有很好的调节作用,可以使人达到“心静”的状态,这对于养生是有很大好处的。 不过,要提醒的是,所谓“玉养人”是说玉器对人有好处,但这并不意味着越贵的玉石效果越好。
因为对于人体来说,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就像有的人身体虚弱,最需要补充营养物质来调养身体,但如果一味偏信“多吃点补药就能强身健体”的道理,结果很可能事与愿违。同样的道理,如果为了养生的目的而戴昂贵的玉石,反而可能因“望梅止渴”而得不偿失。
还需要注意,不要过长时间连续佩戴玉器。毕竟再好的东西,过犹不及,都是会有一定坏处的。比如说长时间佩戴玉器,有可能会使皮肤的油脂渗入玉器表面,导致玉器变得油腻,影响清洁及美观。平时要注意做好玉器保洁工作,定期清洗,做到防患于未然。
山场料:山场料也叫山料,属于老厂矿脉,通常出产在靠近山体的沟谷中,这类翡翠原石一般由山上的残矿风化之后崩落,再经过风、雨的冲刷搬运以后堆积在山的下部,或浅层土中,其皮壳松散,裂纹多、石筋多、断层多,有时表皮有呈绿黄色的胶质物,内部多呈石脑结构,这类料子的皮壳特征是由于接近母矿山体,风化裂解相对较弱,多呈棱角状和未完全裂解的块体。
水翻浪:水翻浪是次生皮壳,多为青壳,皮壳薄,颗粒感强,一般是在老河床上发现的矿点,属于老矿源,多产于河床之上,受到河水的浸泡时间非常长,水翻浪矿脉翡翠的皮壳非常光滑,具有水性的外观,就像被水漂洗过一般。水翻浪翡翠内部的好坏差别较大,有的“翻绿”,有的“翻黑”。
干青:干青翡翠也是次生皮壳,通常干青壳多为黄白色或青黄色,它的主要特征是皮壳的干裂纹非常典型,如被烈日所爆晒过的嫩豆腐一般,主要裂纹方向为垂直料体原生的纹理。干青所出的翡翠原料底子大多比较浑浊,水头较短,紫色翡翠的干青皮壳内一般绿色较少,多为紫罗兰色,紫色的密度很大,颜色饱满,一般可直接用于加工成成品。
冰(乌木):冰壳和乌木壳都属于水料,是翡翠原石受到风化作用不充分、具有半原生皮壳的石头。它们是在山体中受岩裂影响破碎之后随洪水冲下来的,由于洪水携带这些石头在河床中受到旋转冲刷的时间很短,有的甚至是随着洪水的浪花跳动过来的,因此它们的外部皮壳是半原生皮和半次生皮混合型的。由于皮壳受到磨蚀的时间短,石体表面往往还保留着棱角,有的有少许水锈。
红水:红水也叫胶水,并非水,而是原生矿床在上盘位置(靠近地表处),在高温高压下,水和矿物质渗入裂隙形成的胶质。翡翠原石有红水的一般内部无裂纹,而且底子较为清甜,绿色较多,一般水头会比较长,所以“红水满,水头短”的说法不是十分准确。
癣:癣是翡翠原生的裂纹、断裂面在后生阶段由于矿物的渗透而形成的一种愈合的裂纹,它通常由褐铁矿充填而成,呈黄白、黄褐及红褐色的胶质。癣皮的厚度、颜色深浅与渗透、愈合时间长短有关,一般来讲,癣皮越厚颜色越深。由癣切割下来的“半手”或“半掀子”,若绿色好、水头长,也是上好的高档首饰的材料。
石脑:石脑是介于翡翠与硬玉岩之间的一种特殊品种,一般形成于软玉岩(钠铬辉石多晶集合体)的周围,多被包体(主要为角闪石、钠铬辉石等)包围充填,有时可呈团块状出现,质量较好的石脑,其外围会有一部分颜色绿而透,内核则为颜色差、水性差的脑肉,其价值主要由外围部分所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