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讲究什么?
中国画的讲究主要在技法之外,而主要在意境的营造。 所谓意境,是中国画里特别重要的一个概念。“意”是艺术家的情感表现;“境”是被艺术家表现的客观物象。“意境”就是感情与景物的有机融合。
所以,没有“诗情画意”之称的中国画,只有“意境”可言——即便那“情”只是“悲秋之情”,“伤春之情”而已。 然而,这看似简单的几个字——“意境”——却颇不易体验、更易误识。
首先,意境不是意象。所谓意象,是用形象表达意思。比如这幅《梅花香自苦寒来》,以意象言之,画面上的"寒鸦”“野渡”“残雪”和“梅枝”,无非是在比喻、象征主人公经历的坎坷。但这仅仅是意象的“表”,更是意境的“里”。作者还潜藏于画面下的更深层次的情愫,那是唯有中国人才能领悟的含蓄之美——一种用疏淡笔法写浓浓情意的表现形式。
其次,意境也不像西画那样突出光影明暗的强烈对比。在中国画上,无论山水还是花鸟,阴阳向背才是重要的造型手段(明暗只是在特殊的花鸟写生或是山水画中的点景才有意义)。山不必特别险峻,水不必特别激荡,花不必特别芳香艳丽的,只要恰到好处地“虚”着点,就能传达出那份含蓄的美。
最后,意境也不像很多民间美术那样,用鲜明的色彩表达热闹喜悦的思想感情。中国画的色调历来是“随类赋彩”——花草是绿色的,就用绿色颜料;石头是比较灰的,就着灰色颜料;人物是黑色的,就只能着黑色……总之,一切从自然形态出发,绝不刻意追求鲜明鲜艳的画面效果。说中国画讲究清淡,恐怕不如说是简淡更为合适一些。
不过,这也使得中国画家比其他国家的画家有更多的自由发挥的空间。比如同样是画牛,中国画家可以着墨很少,只须寥寥数笔,就能把牛的个性深刻描绘出来——就像齐白石画的那只“牛角待我生”的老黄牛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