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烟是什么?
“茶”字出现在文献中,始见于西汉司马相如写给汉武帝的书信《上书谏猎》: “荼害马”、“荼毒天下”。 这里的“荼”指的是一种古代的茶树(C. sinensis)。
据记载,茶树最初是生长在西南地区的野生森林里,后来被驯化为农作物栽培种,分布区逐渐向北扩展。目前在中国南方大部分地区都有种植,是我国南方重要作物之一。 西汉时期,茶叶已成为商品,并被列入税收项目之中。 东汉后期至魏晋南北朝时期,饮茶在长江流域及华北地区逐步普及开来。此时已有专门用于饮茶的器皿——茶盏出现,并有“煮茶”和“饮茶”之分。
唐代饮茶风气大行其道,且出现了专门的饮茶著作,如陆羽的《茶经》等。同时期,茶叶产地已由西南地区向东南沿海发展,福建北部出现的武夷山,成为著名的茶叶产地,此间“武夷茶”已闻名于世。
宋代时,茶叶主要供应宫廷皇室,民间亦广为流传,但这时人们已经不再直接采摘野生的茶树发芽叶制成茶叶,而是将茶树作为林木加以栽种,使其叶片更大更厚。宋朝时,福建北部生产的乌龙茶(Oolong tea),因其独特的香味受到皇家青睐,而福建南部生产的红茶(Black tea)也在此时传入欧洲。
元代以后,饮茶之风继续在大江南北流传,并且有了“泡茶”这一新的技艺。这时的茶叶生产已从园圃式经营向人工栽培、科学生产方向发展。 明末清初,江南一带开始使用炒青绿茶,此时乌龙茶已开始用烘焙工艺,制作成紧结、匀整的条形茶或颗粒状茶。到了康熙年间,乌龙茶已经成为清朝贡品。
值得一提的是,在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前后,西方茶叶商人为了争夺中国市场,先后在中国建立了多家茶厂,并采用机器设备代替手工制做茶叶,使得我国传统的红茶和乌龙茶工艺出现了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