翡翠为什么要硝磁?
“硝”字的正确写法是“消”——是指把翡翠中的杂质去除,以获得颜色均匀、质地纯净的饰品。 天然形成的玉石,由于受到地质作用的影响,通常都会含有不同含量的铁质和硅质等杂质。这些杂质的存在形式为胶状、粒状或者是聚状结构,会明显影响和田玉的颜色和透明度,进而降低玉器的价值。所以从远古开始,人们就不断地加工玉石,以净化杂质,提高成色。
《礼记·内则》中有“天子之五宫,宫室之好,高不过丈,深不过寻”,说明在周代就已经出现利用水力来给玉器“洗白”的操作了。 而《西京杂记》中所说的“濯之淮水而洁”更是点明了汉代已有用流动的河水清洗玉石的习惯。至于在明清时期盛行起来的“浸蜡”工艺(即在玉器表面涂上一层透明的蜡膜),实则也是一种防止玉器被氧化变干的保护性措施。 至于题主所提到的“硝”字,其实是业界对于“酸洗”或“漂白”的操作方式之一。
目前市场上流通的玉器有一部分是产自缅甸的“烧绿石”或是“烧鹅卵石”,其本质是一种含钙镁硅酸的盐类矿物,因此遇到酸液会有溶蚀的性质,通过浸泡的方式就可以将原本浅色的玉石表面变成绿色,从而得到成色较好的玉器。 如果需要处理的颜色深度较深,那么就需要借助化学试剂对玉石进行腐蚀,这种方法操作起来效果立竿见影且十分彻底,但化学试剂会对玉石造成一定的伤害。 当然,除了上述方法之外,还有传统的“熏烟法”“灌浆法”“埋色法”等等,以上各种处理方法虽都能实现淡化瑕疵、加深颜色的目的,但操作过程中若控制不当,很容易产生反作用——使原本色泽均匀的玉器变成“花猫脸”;或者是在玉器的表面留下难看的染色印迹。
翡翠玉石资源珍贵、成品价格高,因而市场上存在着大量的仿制品和优化处理品。近年来,人们渐渐认识到玻璃纤维假冒品的危害之大,已经由以往的初级冒品,发展到近年来通过注胶和后期做旧而成的仿真冒品。这种冒品在外观上、在常规测试中都极其地接近A货翡翠,其表面光滑、无桔皮效应、无裂隙,内部则分布着“针窝”,在强光照射下会显露树脂光泽,是与翡翠有着本质区别的玻璃。
虽然许多传统的测试方法对辨别这类冒品无能为力,但是根据玻璃的热学弱点,产生了热导仪测法、热针测法;根据玻璃不能透X射线,产生了X光透视法;根据玻璃对磁性物质无反应性,产生了磁性测法。磁性测法因其便利和可靠,现已成为许多玉器工作者的必备手段,被广泛应用。
磁性测法的原理:由于翡翠和玻璃对磁性物质都不吸附,因此在磁场中,本身不会受到任何力的作用。但是玻璃中常含有铁离子,铁离子虽然本身不具有磁性,但是在磁场中,由于磁化而使玻璃具有很弱的磁性。如果将磁铁贴近玻璃,两者接触的玻璃表面会被磁铁极化,具有磁性而吸附在磁铁上。如果快速地将磁铁与玻璃拉开,玻璃会因惯性作用而形成一个凹陷,这就是我们所说的“硝磁”。
一般玻璃纤维假冒品硝磁现象非常明显,可较为容易地和翡翠区分。然而有些高档玻璃冒品,由于质量极为优秀,内部杂质极少,铁的含量很低,因而磁性比较弱,硝磁现象不够明显,因此仅凭肉眼观察难以判定真伪。为了使不明显的硝磁现象凸显出来,常采取如下措施:(1)用质量更好的磁铁去吸玻璃冒品。(2)使玻璃冒品快速反复地多次接触、脱离磁铁,积小量的凹陷成大的凹陷,使硝磁现象更易观察;(3)在玻璃冒品上均匀地涂抹薄薄的粉质物,以衬托出“小而浅”的硝磁。这些粉质物一般为碳墨粉、白垩粉、滑石粉等,由于很薄,很容易用水洗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