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辅币是哪些?
我国历史上曾发行过多种辅币,按其形态可分为方孔钱、圆孔钱、铁母、铁范、铅钱等;按其材质可分为铜币和银币。其中流通时间最长、种类最多的要数铜币,它分为大钱和小钱两种。 “大钱”一般指面值较大或分量较重的青铜铸币,如战国刀币、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发行的半两钱、汉五铢钱以及隋唐的开元通宝、宋元明的洪武通宝等等,这些“大钱”在历史上都起了一定的流通作用;而“小钱”则是指唐末出现的薄钢板制的“剪边钱”,还有宋代的“铁钱”,明代的“铅钱”等。
清乾隆年间,朝廷规定,每两银换制钱一千文,每两黄金换制钱三千五百文,这种关系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 不过,这时中国货币制度已发生巨大变化,清王朝已经覆灭,民国政府建立,新币制改革也开始进行。
1935年,国民政府推行法币政策,颁布《管理金银办法》,严禁民间收藏和买卖金银。1948年底,国民政府为弥补财政赤字,提高政府信誉,决定发行人民币,同时停止法币流通。
人们印象里只有“袁大头”“孙小头”之类的银元,其实在我国近代货币体系中,除了银元外,还有大量的人民币辅币。
这些辅币有的非常罕见,像云南建国后的“翠云区”、四川建省后的“四川银行”,还有的大额辅币,如“长城币”(1元)、“精制币”(2元)等,这些辅币的存世量都非常稀罕,价值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