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油画有哪些?
1、中国最早的油画 《百美图》,作于16世纪中叶,作者是罗马教廷派往北京的传教士画家。该画的材料是亚麻布和核桃油上色,画面具有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特点;
2、林凤眠的《血染的风采》(血染的征衣),1974年,80x57cm,布面油彩,广州美术馆收藏;
3、詹建俊 的《开国大典》,1950至1951年间,北京美术馆收藏;
4、董希文 《万里江山》,1959年至61年间,布面油彩,北京油画馆藏;
5、吴冠中的《长城》,1974年,布面油彩,香港中文大学文物馆藏;
6、詹建俊的《生命的力量》,1983年,160×200cm,布面油彩,中国美术馆收藏;
7、刘大为的《红旗飘飘》,2002年到2004年间,124x146cm,布面油彩,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
8、何多苓的 《春风正在到来》,1990到1992年间,104.5x137.5cm,布面油彩,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收藏;
9、徐芒耀的《上海滩之晨——渔光曲》,1982年,200x150cm,布面油彩,上海美术学院收藏;
10、冷军的《雕塑家和他的爱人》,1995年,175x146cm,布面油彩绘,武汉画院收藏;
11、孙为民的《铁流》,1995年,200x150CM,布面油彩,中国现代文学馆收藏;
12、朱春林的《花季》,2000年,120X120cm,布面油彩,河北师范大学美术分院收藏;
13、王宏剑的《西部阳光》,2001年,400x120cm,布面油彩 中国美术馆;
中国油画在东西方文化的交融冲突中艰难地诞生、发展,历经了从“油画中国化”到“中国油画”的漫长演进过程。二十世纪初,中国社会在西方工业文化强势挤压下发生剧变,中国艺术教育体制也随之发生了重大变化。油画作为西方现代文化的产物伴随着西方现代文明迅速引入中国,通过正规艺术教育机构的推动而在本土生根、发芽,中西方文化就此展开了富有成效的实质性对话。
中国油画家对西方油画的学习和借鉴不是亦步亦趋的模仿,而是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在汲取西方油画艺术精华的同时,有意识地结合传统中国画的特色,对西方油画进行改造、转化和中国化。他们将中国画的用笔造型、线描造型、墨韵与色调、意境与空间等表现形式和精神理念有机地融入到油画创作中,不仅使得油画创作的民族风格和个性特征日益突出,也赋予了油画新的生机和活力,推动了中国油画的现代发展。特别是中国油画家以本土文化精神和人文立场来审视西方文化,通过自身文化意识的回归和创造实践去完成油画艺术的民族化和本土化转型,从而为西方油画带来了东方文化的营养和启示,为世界油画的发展开辟了新的方向和道路。
改革开放后,中国油画得到迅速的拓展和深化,油画创作的选材和表现形式极大丰富,对西方油画的学习和借鉴更加全面,中西方文化的关系日趋平等和平衡,油画家在学习西方文化的同时强化了对本土文化的认识和认同。特别是中国油画家对油画民族化和本土化的探索取得了更加丰硕的成果,一批批具有相当艺术水准且富有中国民族和地方特色的优秀油画作品陆续问世,涌现出一批批具有国际影响的当代中国油画大师。油画艺术在本土迅速普及,融入了中国文化语境和大众生活,成为推动中国现代文化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