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哪些青铜器?
1、四羊方尊,商代晚期文物。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县。有学者认为,此器是为祭祀而制作的。由于祭品丰富而精美,堪称礼器的精品。 2、何尊,西周早期器物。陕西宝鸡出土。内有铭文12行、122字,记载了周武王伐商胜利后的盛况及周成王即位大事,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史料。
3、卫叔簋(gui),西周早期器物。1954年出土于陕西省宝鸡市宝平路。外壁有铭文107个字,记载了周王朝征夷狄的史实,对研究西周历史具有重要价值。
4、毛公鼎,西周末期文物。1890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贾村镇出土。形制为立耳、弧腹、圈足、口沿下饰齿状纹和弦纹各一道,腹部和圈足上有扉棱。腹内铸有一篇319个字的铭文,详细地记述了西周宣王即位后,大司马毛公由于功绩卓著受到封赏的事。这篇铭文是研究西周政治、法律等重要问题的资料。
5、虢季子白盘,西周晚期文物。1976年三门峡市上村岭西周墓地117号墓出土。盘为圆形,浅腹,圈足,腹两旁有对称附耳,耳上有环。通体光滑无纹饰,底呈灰白色,微有磨损痕迹。盘内底有铭文19行、275字,叙述了周王赐给虢季子白一件衣服,并祝他长寿之事。此盘保存完好,字迹清晰,是西周文献中一篇重要的铭文。
6、曾侯乙编钟,春秋时期楚国珍宝。1978年湖北随县(今随州市)出土。由大小不同的六个青铜铸成,最大的一件直径达135厘米,重达2.5吨。上面刻有八千多字的两段铭文,记载了铸造这些乐器的过程以及礼乐制度的有关内容。该器是世界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金属管乐器,对研究中国古代音乐史、乐律学乃至文字学都具有重要价值。
夏 商 西周及春秋时期的青铜器以酒器和礼乐器为主 如尊 鼎 钗 礼 甬钟 敛盘 簋 觚 觯等 战国 秦 汉时期的青铜器以水器和生活用器为主 如盆 匣 盘 罐 缸 灌炉 暖手炉 暖足炉等
商周青铜器
商周青铜器主要为容器,礼器和兵器。
兵器商周时期青铜兵器制作精良,形制也不断发生变化。商周时期的青铜兵器有戈、矛、戟、钺、刀、剑和弓铜范、箭簇。
礼器礼器主要是用于宗庙的祭器,包括鼎、簋、豆、觚、爵、斝、盘、匜、尊、卣、盉、方彝等酒器。青铜簋和鼎一样是重要的礼器,商周的青铜簋多为圆身,有的还有耳和盖,造型典雅庄重。商周时期的青铜酒器多为酒尊类,有方彝、卣、壶、盉、觚,爵、斝、觥、角,大尊则多为后世仿制。
容器容器主要是盛食物之类用具,有方器和圆器,包括豆、盘、盂、盆、簋等。商周时期的盘,一般是做盥洗用。盂也叫喇叭筒。也有方形盂,商代的方盂是方斗形,周代的方盂多方盒形,盂都为一长柄,柄有圆形也有筒形,盂盖内有纽,多铸有铭文,商周时期有陶盆、盂、豆,也有青铜盆盂豆。盆圆形,有盖,盖做成浅钵形,盆身做成浅盆形,盆身有饰纹,三足、两耳。豆呈圆把,有盖,并有花瓣形的盘托盖沿,呈喇叭形豆盘。
商周青铜器的造型主要以动物为主,有羊、鹿、鸟、虎、龙等,造型逼真、精美、优美、自然典雅庄重、雄伟。
商周青铜器在铸造上主要有泥模法和失蜡法。失蜡法是商代发明的,是现代熔模浇铸法的前身,这是商周青铜器铸造中的高超的铸造法。由于商周青铜器的器型多、纹饰美、造型优、铸造精,它为研究商周历史文化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
汉代青铜器
汉代青铜器主要为饮食器、生活用器和一些模型及铜贝,造型有釜、鍪、勺、灶、洗、熏炉、镜、带钩、仓、井、烤炉、熨斗、行炉、铜贝等。尤其是东汉时期的小件铜器和铜贝,制作工艺精湛。青铜釜和鍪为三足,有盖,盖沿为子母扣,盖纽有方形和花苞形。青铜洗和熏炉也多三足,熏炉腹下为奁,在奁腹内放置炭火以熏炉上盖上的香料。造型多洗盘形和钵形,在奁下有托盘。镜为圆形,镜面有星云纹、云雷纹,龙纹,背面有钮,钮外有钮座,钮座外为铭带和纹饰带,在纹饰带内有云雷纹、乳钉纹和蟠螭纹。带钩多做兽头形,兽头钩体。仓和井的造型多方形和长方形,上盖多盖釜,井身两侧有耳。烤炉为四足,上有盖,也有盖釜。熨斗有圆形和方形,多为铁制。
汉代青铜器铸造上多为陶范法,器物上多使用鎏金、鎏银和错金银工艺。鎏金有黄、橙红、橙黄以及浅金、黑金、茶金,鎏银多为深蓝、浅蓝、暗银色,有的黑漆,有的朱漆。鎏金、鎏银的铜器主要是小铜镜、带钩。错金青铜器主要是有柄的铜镜,钩镶错金铜镜的形制有方形、圆方形及八角形。错银青铜器也是带钩、铜镜和小铜洗。
汉代青铜器纹饰多以龙、夔纹、禽鸟纹、蟠螭纹、祥兽纹、四神纹为主。龙纹有夔纹龙和双角龙纹。禽鸟纹多在洗或炉上。四神纹主要装饰在镜纽座外和镜面。鎏金铜镜多使用云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