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么?
我有一方唐代的端砚,是我爷爷留下来的。上面有“唐”字铭文。 记得小时候经常用这方端砚练字。里面有一道道墨迹,这是当时用过的痕迹吗?还是刻上去的?有什么讲究?有人知道吗?
答主也是古砚收藏与爱好者。对古代砚台的雕刻工艺、形制等有一些了解,在这里与大家分享。 首先我们来说一下什么是砚台?简言之,砚台就是古人用来研墨、调颜料、写字作画工具的总称。
因为其具备这些功能,所以又称 “文房四宝”(笔、墨、纸、砚)之一,与其他三宝并称为 “文人五宝”。 在所有砚台中,又以墨汁研磨效果最好,使用最为广泛,流传也最古老。因此我们在谈砚台时,往往以墨汁研磨效果为准来区分等级品质。 根据材质的不同,我们将砚台分为石头砚、木头砚、瓷砚等,其中石头砚又可分为:瓦当砚、砖砚和端砚;木头砚主要是雕漆砚;瓷砚则是以瓷器为原料制成的砚台。而我们今天谈论最多的,自然是出自广东肇庆市的端砚。
关于端砚的由来,据记载,隋朝有个叫韦仲甫的人,在端州(今肇庆市)东郊端溪里发现一块石头,石质优良,可制成砚台,由此开启了端砚的制作技艺。而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所作《端州文石》,更是最早记录端砚制作工艺的文章。文中详细描述了采石、剖石、磨石到配盒的过程。
从宋代开始,端砚制作技艺已经相当成熟,并在文人间广为流传。宋朝大文学家苏东坡曾作《端砚赞》说:“……吾尝得于杨元素,其薄如纸,莹滑如玉,发墨不快,久则涩滞……” 对这种薄如纸、亮如玉的端砚颇为赞赏,认为是用上好石料制作的。他的好友米芾所作《砚史》中也提到:“端溪石色紫,亦谓之紫岩,其纹黑或者黄者,谓之青花。” 这里提到的“青花”其实就是现在的“绿端”,因表面有绿色的斑纹而得名。如今我们再评价一方好的端砚,也会看它是否兼具“四德”,即细、腻、坚、润。
所谓“细”就是指它的颗粒非常细腻;而“腻”是指滋润感很强,如同摸着细软丝滑的头发一样;再者就是要坚硬耐磨;最后才是润泽,即表面光泽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