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书法有几个寒山?
说一点题外话,关于“寒山”这个名字的问题。 寒山的名字在历史上一直很有争议。主要的问题是:唐代的《寒山诗集》和宋代的《二林居士集》中,作者署名都是“寒山子”。但是,在唐代陆龟蒙所作的《寒山寺》中,却提到了一位名叫“寒山”的僧人。而且,这位僧人确实存在。根据宋初《吴越备史》记载,后唐明宗天成元年(公元926年)八月“乙亥,诏江南赐禅师姓钱氏……”这位被赐了姓的禅僧,法号慧聚,俗姓钱,字晦之。他曾在苏州的寒山寺出家,故又被称为寒山和尚。
问题出来了,作于公元935年的陆龟蒙的《寒山寺》一诗,其作者“寒山”会不会就是钱晦之一人呢?要是这人就是钱晦之,那么他称寒山是因为他的法号为慧聚,而俗家姓氏是钱,所以从法号角度看他是寒山;但是从姓氏角度看他又不是寒山——这真是咄咄怪事! 如果陆龟蒙的《寒山寺》真的是写于公元935年左右的话,那么这个“寒山”肯定不是钱晦之一人。因为据载,钱晦之去世的年代是在后晋天福六年(公元941年)正月。
不过,如果这个“寒山”不是指钱晦之的话,那又会是谁呢?有人指出,这首诗的作者有可能是徐铉。因为徐铉的别号叫“草庐”,与寒山寺所在的阊门外斜桥的名称“草屋”发音相近;而且,徐铉曾官任太子太傅、翰林学士承旨,这些职位的简称合起来正是“寒山”二字。
还有一位叫做俞平伯的学者提出另一说法,认为此“寒山”非彼“寒山”,这个“寒山”指的是王希墨,而非钱晦之或徐铉。他所依据的理由主要是:王希墨曾被贬到苏州做刺史,而苏州有寒山,因此他的诗也被称为寒山诗。并且,他还引用了王维《书事》中的诗句“昨夜猿声新入梦,更因风冷晓寒山”来证明这种观点。 这么一来,原来“寒山”就是一个泛指的名称而已,相当于现在的“大家”“同仁”之类。用来称呼那些在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并且为后人所熟知的诗人或者文学家。这样一来,这个“寒山”才能和“王维”“李白”这些具体的人区分开来。
初唐李邕书风的形成与盛行,引发了在初唐楷法与晋人风韵之间探索一条审美新路的艺术运动。在这种艺术风潮中催生了与李邕书风有着千丝万缕关系的董、米书风。其中米芾对古代的艺术遗产的渊博学识和对古人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是十分突出的表率。“海岳平帖”就是其中的一件杰作。
“海岳平帖”卷所临王献之诸帖,如《奉对帖》、《廿七帖》、《四儿帖》等字字用劲,笔笔着力,而又能随文凭势,纵横挥洒,不为法束。其笔力的道劲沉着之处与唐代硬黄填廓本王羲之“十七帖”有一脉相承的关系。米芾对硬黄本王羲之书迹也特别留意。他在“评字帖后”里曾明言“右军字法难于过日下,硬黄填廓最备,学者详之。”米芾学习古法,善于取精用宏和为我所用,把“十七帖”王羲之的用锋出之更强烈些,以突出笔墨技巧,使之从“神理为精其质得其峻骨”、平和简静的“二王”书风脱化出来。由此看在“海岳平帖”卷中米芾正是以极为熟练的运笔技巧和对神理之趣十分深刻的领会,用“大字如小字”法从容挥洒地再现晋人风神。他的这种追求,是力图以“古雅”为尺度把艺术技巧和艺术精神统一起来。他在这条道路上迈出了成功的一步。
在行笔时米芾十分注意锋势的运动与用笔的提按。他把“二王”行草中用笔时锋势往还、逆入平出、缓急轻重的种种变化,用更加强调表现出来。例如王献之“廿七日帖”中的“得疏”、“二谢”米芾写来极尽点画变化和虚实轻重之别,并且时做“无垂不断”之势,这使我们想起“书史”中米芾自言“善书者只有一笔,我独有四面”之说。从他行笔的中侧锋的变换使用中也可见他的“八面锋”的用笔特点。例如他喜欢“刷字”和“稳思”,这“刷”字、“思”字便是对中锋、侧锋两种笔法的生动形象的说明。
米芾在书法技巧上的过人之处更在于他的用墨,他在临仿古字时不但追求如初写时的笔锋之精神,而且追求字迹新鲜时的墨色的浓、淡、干、湿。例如“海岳平帖”卷中“廿七日帖”中的一行“忽得公疏”四个宇,“疏”字着笔时浓墨已尽,使字形成极强烈的浓淡对比,但又因字的大小笔画的疏密有差别,而毫无窘迫之感,相反却使整个字势神完气足。
米芾的学书道路是从规矩严紧的“二王”一路走过来的,从他学习唐代硬黄本王字中可见,他对“二王”精神与技巧有着深刻的理解和全面的把握,他从古人笔法中悟出了书法用笔的至高境界,这又从另一方面形成了米氏书法的风格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