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瓷器有哪几种?
中国是个烧瓷大国,瓷器也是中华文明的伟大载体之一。从新石器时代(约公元前 12000 年)原始社会先民制造陶器开始,经过商周时期(前 1700 年-前 771 年)的印纹陶、硬陶和彩陶,到了战国秦汉时期(前 475 年-公元 220 年)随着陶轮的普及和技术进步,瓷器出现了。而最早的青瓷出现于东汉末年(公元 220 年- 265 年),到魏晋南北朝时期逐渐发展到南方,形成“南青”,北瓷”的格局。
隋唐五代时期(公元 589 年- 907 年)南北经济文化交流频繁,技术经验互相借鉴,青瓷的制作工艺达到极高水平。宋元时期(公元 960 年- 1368 年)由于经济重心的南移和宋代“崇文抑武”国策的影响,南方经济文化上升,“南青”的地位得到进一步加强。虽然北方也有烧造青瓷,但整体实力远不如南部。
元代时,为了供应海外市场,在景德镇设立了“浮梁瓷局”专事烧制宫廷用瓷,由此开始,景德镇的瓷器生产取得了巨大的发展,并通过海上丝绸之路大量出口海外;明代洪武年间设“监官”督造,又增加了“官窑”的数量,产品供宫廷使用;清代乾隆时,除继续沿用明制外,还在北京以东七十里外的地方设置了“瓷窑”,专门烧制宫廷用瓷器。至于民间用的瓷器,则主要来自民用窑或叫作“民窑”,由于不受官方监督,其产品质量较之“官窑”或“御窑”要逊色不少,不过由于价格便宜,也深受百姓喜爱。
古代的“南青”和“北瓷”其实没有明确的地理划界,很多现在属于北方的产区在古代实际上隶属于江南府(州),反之亦然,因此上述划分仅是一个大概情况。事实上,许多地区不仅是同时兼烧黑瓷、青瓷和白瓷等品种,而且也在不同时期或相对固定的时间段内主烧不同的品种。比如江西的湖田窑、临川窑、丰城窑,浙江的龙泉窑、绍兴窑、德清窑以及湖南的湘阴窑等等,它们各有所长,所烧制的瓷器也各具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