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山水谁画的?
20世纪上半叶,“写意画”这个词被反复提起和讨论。1935年,林风眠在《艺术汇刊》上发表《中国绘画的意境》,将之定义为“主观的”;朱光潜先生则认为,“意境就是感情”“意是情趣、感情 境是客观世界”(引自朱良志《二十世纪中国艺术文化》)。据此来看,“写意”一词似乎很难用于形容外国画家,但若谈到中国画家,却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他们善于运用笔墨表现感情而非物象的外貌。这不仅是“写意画”的特征,也是“文人画”的基本要求。
从南宋赵佶的《腊梅双雀图》开始,元代王冕的《墨梅》、明代徐渭的《墨葡萄》、清代恽寿平的《落花游鱼图》等,以水墨为主的表现方式一直延续下来。至近代现代,又有徐悲鸿的《马》、张大千的《黄山汤口》等等。这些作品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不追求客体的逼真,而是着力于主体的情感表达。
当1964年在巴黎举办的“中国当代美术展览”上,林风眠、吴冠中等人向法国观众展示了中国新画风时,他们的作品中同样表现了这种笔墨上的写意性。当西语系的老师在课堂上介绍中国古典绘画时,往往也绕不开这个议题——“文人画”里的“写意”。 然而,这种起源于宋代的画风到了明代中后期逐渐被畸形的“文人画”所掩盖。
明万历以后,文人们开始将诗文书画当作高雅的情趣,于是绘画不再仅仅是“画画”而已,而是要表现出作者丰富的学识、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对生活的独特见解。于是,他们抛弃了笔端随性的笔触,转而去追求“古拙”,乃至“丑”的效果(参见李渔《芥子园画传》)。
清人唐岱曾在其著述中指出:“故画山水者,能识此二句(指唐代王维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便得山水根本矣。”可见,在唐岱看来,若能写出如此诗意盎然、情景交融的山水画,才算得上真正的“写意”。
近代山水画家有黄秋园、钱松喦、刘海粟、贺天健、何海霞、谢忠良、傅抱石、张大千、李可染等著名。
黄秋园
黄秋园山水、人物兼工,并以山水著称。作品早年偏于传统,笔法细腻缜密,画风工细谨严;晚年转向写意,画面满、密、黑而深具气势。笔法融合了清四王和石涛、石谿的长处。在运用水墨和发挥笔性上,黄秋园探索了新的变化,自成一家。他的《井冈飞瀑》、《滕王阁》、《庐山胜景百图卷》等作品,气势宏伟壮阔,笔墨浓淡有致,体现了中国山水画的可居可游之美,是当代山水画中的佳作。
钱松喦
钱松喦是江苏无锡人,曾师从胡汀鹭,并得到李苦禅、王梦白指点。1949年后又得傅抱石相辅。钱松喦擅山水,偶作花卉。山水画早期宗法四王,笔调清逸,40岁后学石谿、渐江,47岁变法,兼学吴镇、沈周,中年以后转师石涛,取其结构,作品笔墨浑厚,凝重奇崛。钱松喦的《红妆素裹更妖娆》、《常熟田》、《毛主席读毛主席语录》,等作品,吸收了传统的精华,融会了现代生活,自成一格。尤其是他晚年的山水画,更充分体现了他的艺术个性,具有浓郁的时代生活气息。
刘海粟
刘海粟原籍江苏镇江,生于常州。18年来,刘海粟一直从事艺术教育和创作实践,他在绘画创作上尤致力于山水画,并为山水画在20世纪的发展进行了大胆的探索。刘海粟山水画的特点主要是在传统的基础上,融合了西方的油画、水彩、水粉的用色法,形成以色助墨、以色助笔的“墨魂色韵”的新风格,他笔下的《泼墨黄山》、《雁荡灵峰》等作品气势雄浑博大,境界新奇壮美,体现了画家以“艺为国民”、“敢为人先”的审美观念。
贺天健
贺天健是江苏无锡人,1924年曾任刘海粟主持的上海美术专科学校的国画教师。他的山水画,早年取法石涛、石谿,50岁后兼学宋元诸家,并以己意融汇而成,自成一家,尤擅长写长江、写黄河,其代表作《黄河三门峡》、《长江万里图》、《巴蜀烟岚》等作品,或展现三门峡的“大”和“雄”,或显示长江万里图”的“奇”和“险”。这些作品笔墨雄浑遒劲,气势博大壮伟,形成了贺天健山水画的独特风格。他一生力主“中国画应继续自求演变,以适应新时代”、“笔墨当随时代”的艺术主张。
何海霞
何海霞是陕西长安人,早年人慕岭南画派高剑父、高奇峰的技法,40年代至50年代师从张大千,在技法上深受师的影响,后来则以自己生活的感受融入笔下,创造出一种新的艺术风貌。他的《江山无尽图》、《黄河三门峡》、《天堑变通途》、《彩霞满天》等作品,取众家之长,融汇己意,自成一家,形成了气势恢宏,意境浑厚而又清新豪放的现代风格,在现代山水画发展上,何海霞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