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为什么不铸造铜板?
先放结论,中国曾经大量铸造铜板,现已经基本不存在了。 下面讲原因 首先明确一点,我国古代是拥有铸币权的,也就是拥有自己设计钱币的形状、材质、图案的权利的。秦半两、汉五铢、开元通宝等等都是历史上知名的货币。但这里需要说一个知识点,那就是我国古代的铸币权并不是集中在国家手里的(不然也不会有通货膨胀的问题出现了),而是分散在各地的钱监手里,比如西汉的铸币权就在京师三辅之地,东汉则在河南洛阳,南北朝时南方的梁朝和北周的铸币权都在金陵(现代南京),而隋唐时江南的富庶使那里拥有了铸币权。北宋时期则由于四川地区银矿的开采量非常大,所以获得了独立的铸币权。也就是说在宋代以前我国是有地方财政自主权的,这个在汉代叫做算缗告缗之罪,就是说地方政府如果私自减少铸币原料或者提高货币成色是犯罪,要收到法律的制裁的。到了明代中后期,这种制度才逐渐消亡。
说了这么多历史,想说明什么问题呢?我想说的是,我国历史上虽然拥有铸币权,但是并不等同于没有垄断。因为任何权利都被掌握在具体的个体或机构手里,他们是会利用权力谋取私利的。而且我国历代王朝都有一个特点,就是赋税征收与官吏任用挂钩,你想让吏治清明?门都没有,除非你不想让这个政权继续存在下去了。(看看朱元璋是怎么对待贪官污吏的吧) 说到这里问题就简单了,既然有铸币权,那么是不是就可以肆无忌惮地滥发货币了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因为还有一条法律在制约着他们——刑法。如果你非法印制货币数额不大,那你就吃牢饭好了;如果你印多了,那法官大人就会对你进行财产追缴外加坐牢处罚。
我国封建社会处于一种法理秩序尚未建立的状态,官方制定的法律并没有受到真正的尊重,法官在审理案件的时候往往可以随意解释条款,为了维持法律尊严,唐太宗不得不亲自上阵给法官做示范。就是这样,法律在封建社会中也没有真正发挥出作用。不过好在封建王朝的寿命一般都比较短,到了晚清更加是内忧外患,自顾不暇,再也没有精力管管这些乱七八糟的事情了。
这主要涉及到铸造技术和流通成本问题,实际上中国也铸造过青铜板。汉代以前中国流通中所使用的“刀”“铲”等形制的青铜铸币实际上就是铜板的变种,它们是地方政权为了垄断铸币权,在铜板的基础上所做的创新,通过制造异形币来防止民间仿制。
秦汉以后之所以不再铸造这种形制的货币,主要原因还是铸造技术和流通成本问题。铜钱在中国古代的制造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浑铸法,二是叠铸法,叠铸法产生于西汉中期,它能极大提高铜钱的生产率,“一枚一枚厚薄相同的铜钱,叠放成一串,一次就可铸造成功,因此称为叠铸”。叠铸技术在东汉时期被推广到全国,它的普及促使中国铜钱逐步定型为边缘有圆郭的形态,因为这样的铜钱更适合使用叠铸法铸造,而铸造异形币并不适合使用叠铸法,生产效率较低。随着青铜铸币的逐步统一,地方势力垄断铸币的可能越来越低,再加上传统的浑铸法已经不适合铸造异形币,所以这类青铜铸币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
在铸造铜钱逐步定型为圆形圆郭后,铜钱的厚度和直径相差较大,携带和流通容易散开,因此中国在使用铜钱时往往会将一定数量的铜钱用绳子或用金属质“钱范”(钱范实际上是类似于钱袋的物件,不同朝代形制有较大区别),携带和流通时使用起来更加方便。
中国古人为什么不铸造铜币呢?虽然上述各种异形币的形状与现代纸币、铸币等现代商品货币形制较为接近,古人也曾经铸造铜板,但是他们为什么不铸造铜板作为通货使用呢?主要还是成本问题,从上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汉代以后中国流通中的铜钱形态逐步定型为圆形圆郭,铜钱的厚度和直径差距较大,而日常流通中铜钱的面额通常不是按照重量来计价,而是按照枚数来计价,比如一枚小平钱价值一文钱,十枚就是十文,一百枚就是一百文,所以人们携带和使用时一般用绳子将一定数量的铜钱串起来。这种形制的铜钱按照枚数或者串来计算价值,相对于按照重量计算价值,在流通中使用起来更加方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