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考古文物去哪?
谢邀! 我国目前拥有世界最大的考古文物博物馆群,基本涵盖了国内所有重大考古发掘项目。这些文物标本大多为一级文物,部分为国宝级文物。 它们有的来自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级遗址公园),如良渚、殷墟、长城;
有的是近年来重大考古发现的缩影,如三星堆、大汶口、河姆渡等遗址的发掘成果;还有一些是新中国成立前后,特别是改革开放后不久,在各地考古工作者辛勤工作的成果。
下面我具体介绍几件「镇馆之宝」。 首先是最早的「镇馆之宝」,也是最早入藏博物馆的一具甲骨——卜骨。这具卜骨属于国家级遗址公园殷墟出土的商代晚期文物,长约14.5厘米,宽约2厘米,厚约0.3厘米,上面刻有占卜用的符号和占卜内容,是一具很有价值的古代文献资料。 这件文物于1928年出土,后被送至南京中央研究院历史研究所(今中国国家图书馆古籍馆)内整理、研究。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由于日军逼近北京,该所被迫南迁,这具卜骨也随之转移到四川李庄。抗战胜利后,该所迁回北平(现北京市),这具卜骨再次南迁至南京。新中国成立后,被调入北京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成为该馆首批入蔵文物的「十大瑰宝」之一。 现在,这具卜骨保存在国博馆的特展柜中,观众只能隔着玻璃观瞻。它不仅是国博的「镇馆之宝」,也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见证。
接下来要介绍的这件文物是一件「会唱歌」的青铜器——越王句践剑。1965年在湖北荆州江陵王家台楚墓中被发掘,因外观极像一件春秋晚期的越国青铜礼器,故命名为“越王句践剑”。
剑身镂刻着大量的几何图案及抽象的兽面纹,纹饰复杂精美,看起来极具视觉美感。但是,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当人们移动光源位置时,那些看似静止于剑身的纹理居然会在光线的映照下缓缓旋转起来,就像镶嵌在其上的神秘花纹真的『活』了起来,给人以一种特别的动态美感。 当人们欣赏这件文物时,就好像听到一位两千多年前的越国勇士正在低声吟唱。
这是迄今为止唯一可以看清剑身上的全部铭文的兵器,其记载了越王句践赐给大夫范蠡的兵器,以及造此剑所用的金属量和加工者姓名。 这一珍贵的史料为我们揭示了春秋时期越国的铸剑工艺水平和社会状况提供了重要线索。
最后要介绍的这件文物与北京奥运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铜饰牌。这件文物来自新疆吐鲁番地区,是一种用于佩戴的金属饰件,由直径约为2~3毫米粗细的铜丝弯折缠绕而成。
表面凹凸不平的部分可能用来镶嵌其他材质作装饰或起到加固作用。整个器物造型简洁、设计精巧,而且做工非常细致。
2001年,两件相似形制的唐代铜饰牌在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馆举办的中华古代艺术品拍卖会上出现,引起激烈争夺,最后由中国收藏家以140万元人民币购得。 为迎接2008年北京奥运会,国家博物馆曾举办「奥林匹克·百年华彩—奥林匹克文物精品展」,这两件文物作为「国宝」级别的珍贵展品亮相,向全世界人民展示中国文化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