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家有什么?

麦露敏麦露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先引用一句经典台词作为引子,来自张艺谋的电影《长城》: “外国人总是把中国人称作‘东方巨龙’,其实,西方人才是龙的传人呢!” 这句话如果用在今天的美术界,也是可以的——我们总是在感叹外国艺术的“多元化”“个性化”,殊不知,中国的艺术同样可以精彩纷呈、绚丽夺目! 我们太习惯于西方的艺术价值观了——比如,我们总是用西方的“审美现代性”来衡量我们的艺术作品,用毕加索、波洛克来对比齐白石;我们用西方的“形式主义”“结构主义”分析我们的诗歌、小说甚至汉语本身……然而,却很少有人反思我们自己的行为——“我们是怎样一步步丢掉自己民族独特的艺术的?” 中国有“写意”,这可以说是和中国画一样的中国美学范畴,它强调的不仅是“意”更是“象”——艺术家要把握的是形象的本质和内在的精神。

所以,中国画家不能只盯着“技”看自己的不足,更应该看看我们的“意”是不是到了应有的高度。 有评论家曾说,看过曾翔的草书以后,觉得霍去病那个“匈奴未灭,无以家为”的壮语可圈可点;而看了曾翔的行书后,又想到了辛弃疾那句“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还有评论家说,方力的油画让人看到了印象派和高更的痕迹,而他的水墨则是典型的当代风格,融合了宋元的山水意境和明清文人画的个性表现,颇有当代“文人画”的风范——这种融合是非常可贵的,既继承了传统,又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当然,最有代表性的还是刘彦湖——这个出生在鲁迅故乡的书法家,其书风不仅得王羲之之风骨,且有颜真卿之韵味;他的篆刻直接取法秦代小篆,又融入现代人的趣味,方整中见灵动。 如果有人说这些代表了当今中国最高水平的绘画,或许有人反对,但至少可以说,他们是代表了中国画探索方向的最高水平。 因为,只有中国画在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的时候,才有可能出现这样的艺术——这是任何一个国家的艺术都不能垄断的说法。

施静竹施静竹优质答主

中国画家有一脉传承的思想,这思想,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中无数前人用无数实践总结下来的真知切身体验,是凝聚着中华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的艺术法则,它以独特的审美意识和表现形式,描绘并记录了中华民族的生存状态和精神历程。当这种实践达到一定高度的时候,便凝结成了“笔墨”。

中国画家有一个“笔墨”工具,它是中国文化独有的一件神奇工具,其笔可粗可细、可硬可软、可浓可淡、可干可湿、可疏可密、可聚可散、可快可慢、可正可反、可方可圆,笔笔生发,势势不断,一画落纸,万趣乃发,意趣盎然,气象万千。

中国画家有一件“宣纸”载体,有笔无纸,好比有手无杖,寸步难行。“宣纸”可吸、可渗、可融、可晕,与“笔墨”互为依托,使中国画的“笔精墨妙”得以充分流露、完美表现。笔墨与宣纸的相互作用、有机融合,使中国画“元气淋漓嶂犹湿”,创造了“墨韵”这一完全有别于用色造化的东方油画,它的表现力之完美,无可比拟。

中国画家有“气韵生动”的美学要求,它是在“笔有笔法、墨有墨韵、意有意境、书有印趣,集数美为一美”的中国特有绘画语言的基础上,由“有法”升华而成的“无法”,是一种至高至美的艺术境界。它充分体现了中国艺术的规律,即重内涵而轻外表、重本质而轻现象、重自然之性而轻社会之规、重个性之美而轻一般之美。这种以精神意趣为主导的“内美”,使中国画的深层内涵博大精深,玄妙难测,如“宇宙之象”、“万化之源”,它使画家“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易传》)。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