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怎么提炼铅?
汉代《淮南万毕术》中有这样的记载,“烧铅为水银” 这是将铅熔化后冷却成型的过程。而得到的水银则是含有硒的有机化合物,需要将其中的硒元素溶解出来,才能得到单体的水银。 用硫与水银反应,可制得硫酸汞(HgSO4),再用水蒸发提取汞,并进一步提纯。这就是最早炼汞的方法了。比欧洲早一千多年。 唐代孙思邈著《丹经》中描述:(炼丹方法之一——水法)“于锅中盛水二斗,上置杓子,入砒霜一钱,明矾半钱,搅令匀。上盖一木板,四边以物镇压。日曝干,夜收结膏。” 所说的砒霜也就是三氧化二砷,明矾是十二水合硫酸铝钾[KAl(SO 4)2·12H2O],这两种都是提炼汞时的辅料。
宋朝苏颂等著《本草图经》中,对水法的操作进行了详细的描述,这种方法一直延续到清末。 到了明代,有了新的炼汞工艺——炉甘石炼汞法。这种工艺用到的生活日用品有牙膏、染发剂和颜料等等。其原理是用碳作还原剂,使炉甘石[ZnCO3]中的锌与一氧化碳反应生成金属锌,而碳酸盐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则从反应体系中逸出。
考古工作者对中国古代的铅的矿物资源分布、利用及加工工艺技术等进行的专门研究。中国产铅地区较广,尤以湖南、江西、广西、广东、云南等省为多。铅银矿则以江西、湖南和云南居多。
冶炼铅,一般用坩埚炼。即将粉碎的铅矿石和木炭依次分层装入坩埚内,然后密封,在炉内加热。熔化后的铅流人坩埚下附设的承溜内冷却凝结成块。古代银铅矿的提取,一般是将银与铅一起熔炼,然后利用铅和银的密度不同,凝结时银在下而铅在上,分别取用。商代已经能使用焙烧、熔析的方法提取纯铅。
在古代,铅的使用相当广泛。主要是用来制造容器、生活用具和乐器,在军事、建筑和医药等方面也有使用。西周、春秋、战国和秦代,主要是用来制造小容器和生活用具,如盆、盂、鉴、洗、勺、权等。在陕西长安普渡村西周墓中曾出土过铅盒。甘肃礼县西周墓也出土有铅鉴。湖北随县擂鼓墩一号东周墓曾出土有1组14件成套的铅乐器。同时,还出土有大型的用模浇铸而成的铜鉴,器壁的内层为铜,外层为铅,可能是为防潮和减低铜鉴的传热性能而采取的工艺。东汉以后,铅的使用有所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