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货币是玳瑁吗?
这问题有点久远了~我查了一下,好像最古老的“币”是由布币和发展演变而来的。但布币不是流通的硬币,而是一种铸钱的模板(类似现在的纸币和硬币的钞板);而所谓的“贝币”实际上指的是海贝——一种来自南洋的稀有贝壳。这些货币的使用年代大概是在商周时期。 至于题主所说的象牙和玳瑁,在汉代是有作为货币使用的,叫做“宝货制”,当时把象牙和玳瑁等材质分为不同的等级,不同等级的材宝对应着不同面额的货币。 但这种制度实行了不久就被废除了,原因是这些材质的价值难以确定,很难发挥货币的作用,所以最后干脆就取消了它们的货币身份,只当成贵族之间的礼仪信物使用。到了魏晋南北朝时,就连铜铁等金属也被纳入了货币的领域,使得我国古代的铸币业十分发达,出现了很多精美且流传下来的古钱币 其实,古代中国的货币发展一直受到统治者的重视。因为货币不仅关系着国家的经济命脉,还影响着政治秩序与意识形态。历代统治者都在努力维护货币的权威性,同时也试图对货币进行一定的控制(主要是禁止民间私自铸造货币),所以中国的古货币大多由官方统一铸造,质量较高,也便于管理。
相比而言,欧洲中世纪的货币就比较混乱了。在那段时期,任何金属都可以用来铸造货币,包括金、银、铜、锡还有铅甚至铁等等。而且那时候没有统一的汇率,每笔交易都要根据当时的形势判断用什么货币比较合适。这也为后来欧洲的通货膨胀和失业问题埋下了伏笔……
从已出土的大量金属货币看,我国最早的货币是青铜币,尽管青铜是铜和锡的合金。但一般也将青铜归入铜的范畴。金属铸造币最早的形态是什么?又从何物演变过来的呢?
过去人们普遍认为,我国新石器时代一些造型特异的玉器、陶器、石铲、石刀是货币的始祖。这是因为一些青铜质的铲、刀,形制规格,基本上与这些玉石制品吻合。有些学者还认为,青铜铲(布币)是石铲的仿制品。于是人们普遍采用考古学的类比推理方法,从新石器时代一些特殊的铲、刀形制中寻找金属铸币的先导物。这种探索有积极意义,但这些造型奇特的玉、石制品数量极少,地域西局,不能确认是金属“铲”和“刀”的母体,也不是金属货 币的原形。我国最早的金属 铸造币始祖不是青铜铲、刀,而是青铜贝,青铜贝是仿照天然海贝铸造的。
在广东、湖北等地出土过一些西周的“天然海贝”,经考证为大海里的一种软件动物——文蛤,属海洋生物。这种海生软体动物,距今7000年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先民即已在海上采集,它具有色泽艳丽,大小适中又便于携带等特点。在距今5000年左右即已作为商品交换媒介物进入流通领域。夏商周三代,这种海贝已逐步地扩展到内陆地区。海贝天然是弧形,人们在长期使用中,往往只取弧形薄薄的一片,所以“贝作为货币”在商周文化中,主要是一片薄壳,而不是整个的贝壳。由于海贝在商业活动中的大量使用,促使一些金属也仿照海贝的形状铸造或铸成仿制品。
目前我国境内出土钱币的实物资料有这样几种情况:第一种是1945年在河南安阳武官村殷墟候家庄西北冈发掘的一殷王大墓时,曾出土过两枚用铜仿铸的空心大贝。这种铸仿贝,与自然海贝的大小、形状均相仿,质地厚重坚实,色泽灰绿,制作非常精湛,它是目前中国所发现的最早的金属铸币,可以确认为我国最早的青铜铸币的始祖,是我国目前发现的最早的“金属铸币”。根据我国铸币考古与铸币学的研究表明,我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流通的“金属铸币”,都是商代仿铸贝的后裔,它们不是铜铲、铜斧、铜刀和铜铃的后裔。第二种是在西周中晚期,在陕西长安张家寨西周墓中,曾出土过两枚贝币。第三种是在湖北蕲州西周遗址中,曾出土过一枚青铜贝。第一种和后两种仿铸贝的大小、 形制有明显的差别。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使用青铜器的五六个国家之一。早在公元前31世纪左右(我国新时期时代晚期),中国黄河、长江流域的一些地区己出现青铜器。但是真正成为铸造青铜器的鼎盛时期,却是在殷商和春秋战国时期。这期间的青铜器不仅是数量多、规模大,而且是造型优美,花纹华丽。当时人们还掌握了高超的“贝壳仿铸”技术。所以商周时期铸造青铜贝,从器型条件和铸造技术条件上都是比较容易实现的。
由于海贝在流通领域中数量的不足,在商朝后期,中原地区的“金属铸币”除了铜仿铸贝以外,同时并行流通的还有空首布、刀币。而周代则主要以空首布和刀币流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