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物流失的原因?

羿美琪羿美琪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原因不复杂,也是历史传统造成的。 中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资源配置的,一个人一旦离开了所属的大家庭,那他就失去了生活保障,所以古人说“父母在不远游”。同样,一个书籍、艺术品等,如果离开了它所归属的家族,那它也就没有了保障。

为什么古代中国没有诞生像希腊神话那样光彩夺目的英雄故事呢?因为中国古代只有王朝兴衰,而没有个人崛起,一个普普通通的凡人要想获得奇书异典、旷世神功是不可能的! 《庄子·秋水》篇记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惠子相梁,庄子欲往见之,或谓庄子曰:“惠子相梁,而不君卿。”庄子曰:“我欲见惠子,非恶有卿相乎!”

也就是说,在古代中国社会,一个人是没有资格单独存在的——没有人可以脱离家庭、家族而独立存在,也没有人可以通过自己的奋斗来实现人生价值(比如成为文学家、思想家)。

一个人如果没有了家族的支撑,那就什么都不是;反之,一个有家族支撑的人,就算做不成什么事情,也可以靠家族的余荫过上舒坦的日子。 所以,古代的文人是不会将自己的文章送给别人的,因为这相当于把自己的孩子弃之于野一样,是极不划算的。当然,如果自己有朝一日发达了,那自己以前送出去的文章、字画自然会如流水般涌来。 于是,中国的文学批评中就有“投赠”这种说法,王勃作《滕王阁序》,本来准备送给当时的权贵阎公,因为阎公子有集贤殿学士之称,也就是当时最有名的文化人,可是王勃这篇《滕王阁序》一送上去了,就被阎公束之高阁,王勃吃了个闭门羹。

过了几天,王勃又去拜访阎公,恰好阎公的集贤院里正在举办宴会,让王勃十分尴尬的是,阎公当着众人的面将《滕王阁序》拿出来,让侍从将其抄给王勃一份。这事传到京城,被翰林学士李善听到后,觉得是个笑话,遂编入《晋书·宣帝纪论》当中: “虽封侯赐爵,然情执犹近,所谓‘投赠’之文而已。” 李善是将王勃比作了汉末的“三曹”之一——建安七子之一的陈琳。

古滢嘉古滢嘉优质答主

在近代,中国所遭受的战争破坏和外来掠夺,使我们文物流失极为严重,不可胜计,从清末到民国初年整整一个世纪,历次帝国主义战争掠劫及不正当渠道流失海外的文物数以十万计,乃至百万计,现保守估计至少有百万件以上。

西方人将文物贩运出国的主要路线是:华北、东北走陆路经过东三省或蒙古,到俄国后再运往欧洲各国;华中和华南走水上运输路线,从广州港或上海港运走。因此广州和北京以及上海成了集中和外运文物的集散地。广州的十三行和北京的琉璃厂成了重要交易市场。

从20世纪初到上世纪30年代,以瑞典人喜龙仁(Osvald Siren1879-1966)和他的学生瑞典人斯特兰贝格(Hans Strberg,1894-1975),德国收藏家、古董商萨特勒(Augustus Leopold Satterlee)和奥地利人埃米尔.葛阿尔特那(Emanuel Gerthartner)为首的外国古董商在北京琉璃厂一带疯狂购买文物古董,据记载喜龙仁仅1915-1920年间便在北京购买了至少5000余件元明清绘画,这在当时几乎是整个北京琉璃厂古董商手里所藏全部精品。此后以日本人白鹤美代子为首的日本代表团来华收集的8000件美术工艺品又几乎把北京古玩市场上的宋、元、明、清字画搜罗一空。从此北京古董书画市场一蹶不振。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