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如何区分东南西北?
储宣最佳答案
画山水画要掌握“四维空间”的概念,即距离感——上下左右前后。 山水画中,山与山的距离是要考虑的;山水与云的距离、云与云的距离也是要考虑的,因为远近会产生空间幻觉。
山水画对“近大远小”的透视规律是有着自觉追求的。如宋代范宽的《溪山行旅图》,其山是横着展布的,近处两峰耸立,山势陡峻,远处山峰变小并逐渐朦胧隐去,全画呈现出一种正向的高远感。而王蒙的《青卞隐居图》则采用了斜向的构图,远山采用散点的构图方式,近景的山用浓墨重色绘制,从而形成了“后高前低”的立体视觉效果。
古代文人画家对于空间的处理是非常考究的。在构图上,他们一方面追求画面形式上的均衡美和秩序感,另一方面又追求“无画处皆成妙境”(石涛语),力求在实处见虚,于密处见疏。 在笔法上,文人画家主张“笔笔送到”——每一笔都要落到既定的位置上。如果落笔不准确,他们就进行“挪移”——把一笔中的笔画挪到新的位置上去。这种每一笔都要准确到位的主张和“挪移”的笔法,实际上非常有利于形成“笔笔相生”的效果。
所谓“笔笔相生”就是上一笔的画法决定了下一笔的位置,而下一笔的画法同时又在决定后面的笔该怎么走……每一笔都环环相扣,每一笔都是在为整体构图服务。当所有的笔都走到适当的位置时,整个画面自然也达到了平衡、和谐、统一。这也是传统中国画的创作原则:意在笔先,笔随心动。 其实,除了山水画之外,人物画也是有远近之分的。只不过在表现手法上比较接近西洋画法,少了些水墨晕染的味道。
中国画最奇特的地方就是通常采用鸟瞰式的眼光描绘,无论山水、风景、人物等题材,这和西方绘画的焦点透视根本不同。中国在晋代出现山水画的时候就已注意到透视问题,如顾恺之《洛神赋图》、宗炳的《山水画序》和王微的《叙画》中早已提出了透视的观点,但他们又都不受这原理的羁绊。后来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虽采用了近大远小的焦点透视法,但在中国画的发展中仍不占主流,后人更崇尚的还是兼收并蓄的散点透视和可居可游的“六远法”透视。由于这种透视方法的采用,中国画的空间、时间没有限制,作者可以自由发挥。
如唐代王维所著《山水论》里所讲,中国画中的“远”有五种方式(后董源加一法成为“六远法”):
一是高远。采用的是立在平地仰望山顶的透视方法,形象地说是“自下而上”。常用于表现雄伟、高大无比的高山、峰峦、石壁,如北宋范宽、郭熙的《溪山行旅图》、《早春图》等。
二是深远,采用的是仰俯两种眼法,由近及远的“俯仰法”来描绘,因此又称为“平远”。它能表现出峰峦叠嶂、崇山峻岭、深谷重崖等极为深邃的境界,如李成的《读碑窠石图》等。
三是“平远”(也叫阔远)。一般是从近处的平岸向远处的水天相接处进行观察,如从长江、黄河的上游向下游远望,或由海上向陆地,因此,画江岸、沙滩、平原、湖海等辽阔的自然风景用这种方法为宜,如马远的《踏歌图》、《秋江渔隐图》等。
四是幽远,以表现静寂、空漠、无边无际的境界为目的,适合于描绘溪山清幽、林泉寒寂的情调,其观察方法是将高远和平远相结合,如夏圭的《风雨归舟图》、梁楷的《雪景山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