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保存着多少个玉玺?

洪妞洪妞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国家的历史上,有“受命于天”说法的皇帝一共有83个(含称帝而不受命的16人),而传国玉玺只有7块。 所谓“受命于天”是指古代中国的皇帝自称受天命而登基。用现在的话就是,我当皇帝是上天决定的! 那怎么才能证明自己“受命于天”呢?最好的办法就是拥有象征“天命所归”的玉玺。 秦统一天下后,丞相李斯设计了一种印有秦始皇印玺的诏书。

秦始皇死后,秦二世胡亥即位,他效仿父皇,也做了方形的御宝,并刻上了自己的名字,后世称之为“受命玺”。 李斯设计的诏书格式被历代沿用,我们读到的帝王诏书基本都是这个样子的。 直到清朝灭亡前,这种“受命于天”的诏书形式仍然在使用。 清王朝覆灭后,有人提议将乾隆皇帝的玉玺作为国宝送给孙中山先生,作为民国政府的信物。但孙中山认为,清廷已经灭亡了,再给玉玺就有些意思了。于是这方珍贵的“受命于天”的玉玺就留在了南京博物院。

除了这方乾隆皇帝亲制的“受命玺”外,北京故宫博物院还珍藏有一方汉代的“受命玺”。 这方“受命玺”呈正方形,边长5.2厘米,重41克,质地为白玉,颜色洁白无瑕,玲珑剔透。印身四面铸有阳文篆体印章文字:“受命于天子”、“承天之福”、“寿嗣千秋”和“永保无疆”。

这方“受命玺”还与众不同地多出了4个穿带孔,以便系绳佩戴使用。 这方“受命玺”的制作相当精致,印面上雕刻的四个字大小相近,排列整齐。 那么,制作如此精致的“受命玺”,难道没有一枚专门的印钮吗? 其实,这方“受命玺”的印钮是一个扁圆体,被做成了印背上的花纹——两条互相缠绕的螭龙。 《礼记·檀弓下》中有记载:“君即位,授宝玉”。 说明在古代,新君上位是要把传国玉玺交给他的。不过,这条记载中的玉玺是不是指的这方“受命于天的神主”呢?还有待考证。 但无论如何,能拥有一枚代表“天命所归”的玉玺,一直是中国古代皇室的最高荣誉。

原芳华原芳华优质答主

中华五千年文明,朝代历经更替,帝王将相轮番登场,中国玉玺亦随之演绎了不平凡的传奇历程。玉玺,亦称“玉玺”,是中国古代帝王地位与皇权的象征,是帝王统治的最高权力和政令的信物。最早的玉玺,在夏禹时代,后被商纣所夺,又传于秦王。秦亡,玉玺入赵高之手,赵高被迫自杀后,这方玉玺流入民间,后经刘邦之手,又还给子婴。

新朝王莽篡汉时,曾为此玉玺与王孙庆激战于涿郡,战乱中玉玺失落,辗转被东汉光武帝刘秀所得。历经魏代、西晋、东晋和南朝历朝沿革,玉玺落入隋朝皇帝杨坚之手。隋亡,玉玺下落不明,可能流落于突厥。唐初,突厥进贡一方玉玺给唐太宗李世民,经验证,疑是先秦传下来的秦汉玉玺,只是玉质受侵蚀而改色。唐皇室以此玉玺传代,到唐亡时,又不翼而飞。

五代以来,中原鼎沸,玉玺纷出。后唐有李存勖得于地洞之说,梁有后梁太祖朱温传代之说,楚有皇甫晖得于旧府之说,吴有徐知证取自杨溥之说,契丹也有萧特末得自渤海之说。“乱离之后,玉玺数出,莫知真伪。晋、汉、周及契丹皆有之”(均见《宋史·舆服志二》)。可见当时玉玺的真伪,已难辨识。五代时,玉玺各代一度在各个割据王国流传,又都下落不明。

宋代帝王,以象征帝王玉玺之用的“国宝十三玺”代替了玉玺。元代沿承宋代制度,也使用“国宝十三玺”。明代自开国皇帝明太祖朱元璋起,历代皇帝也都使用“传国玉玺”。清代也效仿明代制度,同样使用“传国玉玺”。中国历史上,历经数朝传下来的真正的秦汉玉玺,下落不明。历代帝王使用的玉玺只能被称为“传国玉玺”,而不能称为玉玺。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