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三省在古代是中国吗?
严格说,古代东北不是中国的一部分,甚至不算中华文明圈一部分。 秦统一天下,设立辽东郡,置官吏治,征辽东乌桓鲜卑部以战。两汉时期,光武帝刘秀设玄菟郡,府治在今沈阳东;曹操派卫温渡海攻打公孙渊,都说明东北已经纳入汉朝统治范围。虽然如此,由于中原战乱,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南下侵扰,东北又比较偏远,汉朝在东北的行政设置并不稳固而且很脆弱。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辽河流域的鲜卑族建立慕容政权,国号“燕”,定都蓟城(北京)后迁往龙城(辽宁朝阳),东北正式建立起地方政权与中原王朝分庭抗礼。
隋唐时期,契丹族建立辽国,国号“辽”,定都上京临潢府(内蒙古赤峰)。虽然辽国皇帝自称“天子”、“皇帝”,但是仍然承认唐朝皇帝的权威,双方以澶渊之盟确立边界,互不侵犯。随着契丹国的强大,其疆域达到了空前的1200万平方公里,包括今天黑龙江、吉林、辽宁和内蒙古的大部分以及河北东北部,而唐朝时期的河北道几乎全部落入契丹之手。不过即使如此,因为契丹本土多在寒带,为了适应气候环境需要,其政治中心经济中心多位于中原地区,因此可以算作中原王朝的藩属。
到了宋朝,女真族兴起于松花江流域,后来定居在辽宁省抚顺市清原附近,建立了金朝。尽管金朝曾经灭掉北宋,俘虏宋徽宗赵佶,但始终未得到中原地区的控制权,加上女真人依旧保持渔猎生活,文化水平较低,所以宋金关系基本承袭了唐契丹的关系,也就是金朝作为藩属侍奉宋朝。
元明两朝,东北的建州卫所和奴儿干都司的设立,标志着东北地区正式纳入中原王朝的版图,开始成为中华帝国的神圣领土。
东北,古称“关东”“辽东”“满洲”等,是东北亚的中心位置,中国东北部边疆地区的总称,涵盖三个省份简称。有黑龙江、吉林、辽宁,简称“东北三省”,与俄罗斯、朝鲜两国接壤。总面积为145.9万平方千米,总人口1.14亿。有满族、朝鲜族、蒙古族、锡伯族等40多个民族。是中国产业、人口、文化等要素丰富的地区之一。
但是,东北地区自古并不是中国的土地,而是古代东北三大民族——鲜卑、契丹、女真(满族)的属地,这些古代民族有的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消失了,有的不断交融演化壮大形成了现代民族。如:满族。1644年,统治东北的满人入主中原,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大清,从此开启了268年的满清统治,东北地区正式纳入了中国的统治范围。
1、鲜卑族
鲜卑是古代中国东北地区一个游牧民族,在东晋南北朝时期发展最强盛,在北朝时代曾经统治中原近300年。公元四世纪下半叶以后,由于北方草原上各少数民族的侵扰,各部鲜卑族向南迁徙,在我国北方兴起了前秦、后秦、南凉、北凉、西秦、夏、西凉等十国,史称“五胡十六国”,这段时期成为魏晋南北朝时代的开端,是中国历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重要时代,鲜卑族也基本完成“汉化”。北魏末及东魏、北齐统治时期,很多鲜卑人集中都于河北,山东一带,逐渐同汉人融合。隋唐时期,由于战争和民族大融合,鲜卑作为一个民族整体消失,其后人融合于汉族及北方其他民族,如“耶律”“萧”,“宇文”“慕容”等鲜卑复姓至今还保留于汉族。
2、契丹族
契丹族起源于古代蒙古草原东北部的鲜卑民族,隋唐时期臣服于突厥政权,并受其压迫,不断南迁,8世纪时已迁到辽河上游的潢水(今西拉木伦河)和土河(今老哈河)一带游牧。由于历代契丹首领统治有方,逐渐强盛,开始与突厥部族抗衡。契丹部族发展到十世纪初,李(耶律)阿保机任可汗时开始称帝建国。统和元年(公元983年),辽将本族族名“契丹”改为“大”字,所以契丹又被称为大辽。辽朝全盛时,疆域东至日本海,西至阿尔泰山脉,南至河北中部,北至大兴安岭以北地区,幅员辽阔,民族众多。它在北方先后同五代、两宋并峙近三百年。
由于长期与中原汉族接壤,辽代契丹族的文化得到了迅速发展,“文字、乐章,稍同中国”(《辽史》本纪第三十)。到后来一些公卿子弟已能“通华言(即汉语)而习汉法”,并出现了契丹文人、学者。在两宋长期的军事进攻威胁和中原文化的强烈影响下,辽朝后期统治集团中的一些人逐渐形成了“以华治华,以辽治辽”的统治思想,因而他们在统治制度等方面大力仿效中原地区。“其屋室、服调、车马、仪仗、器用、礼乐、刑政,得中国之仿佛”(《元史•耶律楚材列传》)。由于契丹族在生活上受到汉族直接影响的程度不同,所以,到辽朝末期,形成了不同的情况,以至出现了“有既通中国文字因而用之,与中国无异”者,还有“虽居中国,仍用其国字,如女直(即女真族)、契丹之为是”(《金史》卷四十三)的情形。金代建国后,强逼原来在辽朝地区的契丹人迁居于女真各猛安谋克(即女真部落组织)之间,这就进一步加强了契丹族与女真族及其他汉人的混居并与他们发生密切接触。据《金史•食货志》(卷五十二)记载,原来定居在上京等地的契丹人“初,上京一带,地力甚沃,……及迁诸处,土人不能农作,甚多荒芜”。他们迁入女真地区后,改变了传统的以游牧为主的生产生活方式,开始务农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