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出口瓷器是哪年?
我是做外贸的,看到这个问题还是挺有感触的! 90年代初期,我们公司主要做出口贸易,代理外国客户从中国采购商品,当时香港还比较发达,于是我们就设立了办事处,直接跟香港人打交道,由于经常需要往国内发货,于是认识了深圳很多货代和船公司,他们大部分都是江西人和湖南人,很能聊。 有一天我正在办公室工作,一个瘦小苗条的女人走进来,看着就很精明能干的那种,她手里拿着一个纸袋,里面装着几个瓷碗,她说她是江西人,在罗湖口岸做导游的,现在深圳没有海关检查了,所以想试试能不能把东西带到国外去卖,问我可不可以代发,我把她的东西拿到货代那里去问,货代看了之后说这种东西最多只能值1美元一个,而且买的人肯定很少,建议她扔进垃圾桶里。可是这个女人的态度非常坚决,一定要我帮她发出去,最后货代无奈,只好答应先帮她们走一趟,看看情况再说。
过了一个星期,这个女人又过来了,高兴的说东西已经发到澳大利亚了,并给我看短信,是澳大利亚那边客户发来的,问是什么东西,价格是多少,要多少才能起批等等。。。
后来这个生意做了下去,而且一直很顺畅,每隔一段时间就有新的产品出来,都要经过层层关卡和税点才能进入国际市场,有时真感觉挺神奇的,一个国家的商品,怎么可以这么厉害,不管遇到什么困难都能一步步走出来。
新中国在1949年10月1日诞生后,为了打开对外贸易流通渠道,提升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力,国家领导人决定恢复新中国瓷器贸易。但由于陶瓷生产的恢复和设备的改造都需要时间,新中国的对外贸易一开始仍使用没来得及运往台湾的大解放瓷(又名“还乡瓷”)。
由于当时我国的对外贸易主要由前苏联、东欧和朝鲜担当,因此“还乡瓷”基本没有在港台露面,新中国正式投入生产的瓷器也基本都走出口渠道。
1952年初,中央对外贸易部下达在全国征集民间老艺人,为外贸部门的国营厂和地方国营厂带徒传艺的决定。1953年7月开始为香港和西亚中东地区生产釉上彩的“和平礼花盘”,首次署有“江西景德镇”或“中国景德镇制”款。从此景德镇进入恢复和振兴时期。
新中国制出口瓷为适应中东地区的需要,烧制了以白釉和颜色釉为装饰的金桃色餐具。餐具种类有盖碗、碟、盘、汤盆、果盆等,其造型有棱口,尖圆,葵口等。图案装饰采用传统工艺手法,主要是花口、波纹等。
为了扩大对非洲和亚细安国家的出口,1954年后景德镇陶瓷开始出口粗瓷茶具,图案装饰以釉上单色花为主,有红桃红宝、黑桃黑宝、金色宝,还有黄牡丹和红牡丹。餐具造型有敞口、圆口、菱花式口等。在粗瓷茶具的基础上开发了釉上彩套色餐具,图案有折枝花、梅花、寿字、宝相花等。餐具造型有葵口、圆口、平角棱口、三角圆口等。
1955年,轻工业部陶瓷工业管理局在景德镇成立,成为全国陶瓷的管理机构。此后,随着国家的经济发展,国内外市场对陶瓷需求的日益增大,外贸陶瓷在新中国才真正开始规模化、批量化和制度化地生产,并开始使用“1899”底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