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国发行过哪些金币?
首先明确一点,日本从来没有在境外发行过纪念币! 所谓的“中国版”不过是这些钱币在日本以外的地区或国家流通时的称呼而已。
因为日元的国际地位,所以从明治时代开始,日本就经常在世界各地发行纸币和硬币,以扩大自己的货币影响力(当时日本的钢铁等矿产出口量世界第一)。
1893年,日本开始发行世界上第一套金属硬币——明治三十银币,这套硬币由三菱商事株式会社委托英国铸造,由于当时中日尚无外交关系,故而在香港铸造后通过伦敦汇票方式支付,这套硬币上的面额是日语假名“三千圆”(せんすうえん),因此在我国也被俗称为“三千万币”、“三园币”等等;
1900年,日本开始发行另一种形式的贵金属币——“明治三十四年壹圆”,这套硬币由日本委托英国伯明翰造币厂铸造,正面是精美的富士山图案,背面则是著名的日本武士造型,由于我国旧钞上的“元”字往往被错写为“圆”,加上“圆”在中国古代也指代货币单位,故而这套硬币的名称被误记为“明治元圆”,不过这种硬币在日本国内并不常见,仅于英属海峡殖民地、新加坡、马来亚等地发行过。
而最让人欲罢不能的要数1935—1947年间发行的“昭和铜币”,这套铜币由东京造币局铸造,有5、10、50、100、500和1000元6种面值,10元以上的铜币重量达12.7g,直径更是大达31mm,因为铸造数量巨大且含锌量较高,所以铜色红润,光泽明亮,特别是1000元面值的铜币,其花纹的精致程度令人叹为观止,不过正因为如此,这种铜币的防伪能力却非常差劲,容易混淆,所以在近代我国很多以银主价的银元收藏品中常常发现它的身影…… 日本战败后,因其国际地位及经济实力的下降,曾经气势如虹的铸币事业也陷入低潮,直至80年代才重新开始发展。
1894年甲午战争爆发前夕,日本帝国造币厂仿南洋钱币式样试铸了5、10、20、50与100五种鹰洋银币,但由于战争爆发匆促未及发行,且仅铸造了1枚样币,迄今未见流通过的货币,因此在1993年出版的《日本硬币目录》一书中将其定为“唯一品”,但1994年在香港公开拍卖即出现流通光边样币一枚,2004年8月在北京歌德春拍中再次出现一枚,估计可能有其他数枚存世,应属“极罕”品。
由于日本帝国造币厂尚未完工,故在1895年甲午战争结束后为满足台湾市场需用而铸造发行台湾银币时,仍在上海英国造币厂铸造,币面图案为一环圆缨的稻穗,面额则铸成“壹圆”汉字和阿拉伯数字的“1”加英文字母“YEN”(日文发音为“恩”,意为“圆”)的组合样式。1899年东京帝国造币厂开工后,新铸台湾银币的图案文字等式样作了局部修改,但仍承袭过去台湾银币的铸造风格。1895年起,日本将台湾银币大量推行于中国台湾地区及闽、广沿海与上海租界等中国各地市场,1900年庚子事变爆发后,北京与通州等地沦陷后,日本将1900年丙申台湾银币运入北京,在崇文门租界内由日本兵兑换“北洋七三”本银,由于“台湾银币”成色与“北洋七三”本银相近且免收洋例(即当时的关税),使得“北洋七三”本银迅速枯竭。事后袁世凯深感铸币事关国家主权与经济实力,1901年2月向清廷上奏提出自铸银币以抵制外来货币流通,1903年10月后清廷先后颁发了自铸银币章程及推行本国银币办法后,“台湾银币”在中国大部分地区被逐渐排斥在流通领域之外,1914年台湾被设为日本本土一都道府县后,台湾银币也退出了台湾市场,正式结束其在中国市场的流通生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