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中的中国画指什么?
“草原上的中国绘画”这个题目有些大,我想用“散点透视的草原游牧生活”来概括。因为草原是马背上的民族(蒙古人)主要的活动场所,他们以游牧的方式采集东西、征战、联盟等等,这种生活方式影响了他们的世界观——他们看不到被视野所阻碍的东西,因此发展出了“散点透视”这种绘画技法和美学思想。
众所周知,西方的油画是“焦点透视”,即在一个固定的角度下根据近大远小的方式来描绘物体。与之相对,我国古代文人画的画法是“散点透视”——画家可以任意改变观看者的视角,或者不设定一个视角而让画家的视线随着心情的起伏而上下跳动或移动。
这与中国文人的思维方式有关——“天地在我心中”,你看那幅闻名天下的《千里江山图》,王希孟虽然是站在高山之顶观千山万水,但画中的远山其实是由几块石头组合而成而非写实主义地描绘出远近多变的群山。又比如倪瓒的画,完全就是由无数条直线组成的一幅抽象构图。
因为“散点透视”能更灵活地展现作者的心象世界,所以文人画在构图上往往不受物象的自然形体的限制。这与草原上目之所及没有障碍物的景象和人生经历有关。 举个例子,如果你站在蒙古的草原上,你的前面是一望无际的草原和天空,你的背后也是一片草原和天空,你左转右转看到的还是草原和天空,你的眼睛几乎受到所有方向的障碍,所以你不可能看见“前方60度角内”的东西,自然你的思维就不会受限制,你想到的、看到的都是无限的延伸的。
另外,因为游牧生活的不定性,也导致了他们在绘画的时候不能像定居的农民一样细致工致,他们更多是通过画笔来宣泄情感而不是像定居的农民那样通过画画来“展示”一种完美无缺的“真实性”。所以,“写意”“疏淡”就成为中国花鸟画的主要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