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玺最早出现于中国哪个年代?
目前能见到的古代翡翠雕刻品中,最早的源于公元前127年罗马皇帝奥古斯都的墓中发现一枚戒指,上面雕有一颗形状和颜色都极似翠绿的宝石。欧洲人一直把这种宝石称为“绿玉”或是“祖母绿”(GREEN EGG)。 公元1543年出版的《宝石》一书中写道:“在锡兰(今斯里兰卡)有一种著名的石头,人们把它磨成圆形或椭圆形,用来制作精美的首饰……”作者所说的“石头”就是指的翡翠。
明万历年间贾谊著《珍珠船》中,对缅甸产的翡翠作过详细的描述:“西夷缅邑之东,有矿穴焉。赤曰砒砂;白曰密勒;黄曰木剌芬;青曰金矿;黑曰鸦鹊。另有石一名水碧……此石结胚之形,若削去皮,其中莹然淡绿色矣。但多瑕玷。采者以银镀饰之,为钗头、钏耳。彼土人以献天子,入御府。”书中所写的“水碧”就是今天的翡,而“莹然淡绿”无疑是指的翠。可见,至少在明朝末年,翡翠和翠在中国就有了。 关于翠的出土文物,还有一件非常重要的资料,那就是清康熙年间编纂的《钦定古今图书集成》中所载的“宝石篇”。“宝石篇”中详细地介绍了各种宝石的特点与用途,并收录了清朝皇室的宝贝。在这些宝物之中,就有一块“翠玉如意”。这件如意现在珍藏在故宫博物院里。用现在的语言描述这块如意的造型,应该是长条形,身上刻着波浪形的线纹,头的部分镂空并雕刻成一个云头,玉色清澈艳丽,润泽可人。
碧玺的原产矿床,中国从清代中叶就开始开采。碧玺一词,古书上均有记载。见《徐霞客游记·滇游日记·玉龙雪山》:“至南麓,见其石玲珑黛蓄,莹润不分水陆,而碧玺、海纹种种具备,盖即碧玉也。”《清史稿·卷一百十九·志一百十九·礼八》就有“朝珠之数一百有八,以象一百八子,计三十六宿,周天度数,地九州,五岳,四海,四渎,十二时,二十四节气,寓理为多。其制有用东珠,车用翠玉,朝珠以珊瑚、玛脑、琥珀、水晶、玻璃,王公及一二品文官用珊瑚……”
由此可见,从清代开始就有了自己开采的碧玺。那么中国的碧玺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开采的呢?在清代乾隆时期(1775年)编纂的《西清札记》一书中就有记载:“(和氏)璧之质理,颇类新疆所产碧玺,色红而微黄”,说明和氏璧和碧玺很相似,当时新疆已有碧玺产出,和氏璧的年代起码要比碧玺的矿产开采年代要早的多。在1986年对北京房山县金陵遗址(唐代开元、天宝年间)发掘出土的文物中,有一件碧玺管状串珠饰物。1984年浙江余姚市井头山贝丘遗址出土了一枚刻划纹贝壳珠。2004年末,辽宁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的专家在朝阳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公营子镇小孤山首次发现了一处专门制作串、珠饰物的旧石器晚期古遗址,经发掘出土了一大批制作串珠用的贝壳、骨头、石块和玛瑙、水晶、芙蓉石等。
其中一件制作过程中突然断裂、呈两半状保留下来的水晶珠,其精湛的制作工艺更是达到了惊人的程度。这些发现表明,早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和旧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已经会用玛瑙、水晶等制作串珠,并作为身上的装饰品。
在清代以前,我国已经发现和开采了碧玺的产地有:新疆的和田(清代)、内蒙古的阿拉善旗、辽宁本溪市的五女山、江西的宜春、河北的隆化县、湖北的恩施、湖南的慈利、四川的甘孜和西藏等地,但产量都不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