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套邮政是什么?
1878年,光绪四年七月初十,大清邮局成立,局长叫陈景和,隶属内阁邮传部管理。 当时的大清国,政治腐败,外交软弱,经济落后,军事实力孱弱,国力贫瘠。但是,在文化领域却相当灿烂,有四大发明,也有四大名著、唐诗宋词元曲。还有一套影响深远的书法字体——行书。 这套行书的创始人就是大清国第一位邮电部长、中国现代邮政的奠基人、被尊为“中国邮政之父”的王炳耀。
王炳耀(1843—1907),字旭庵,号小岩,晚号止庵。祖籍浙江绍兴,生于香港。父亲为王叶峰,是一位富庶商人。他幼年时随父在东南亚经商,受过良好的教育,擅长英文书写。由于通晓英汉两种文字,他在南洋华社中拥有广泛的人脉资源。 1863年(清同治二年)春,王炳佑19岁时回到上海。不久,他进入上海海关任职。在此期间,他不仅熟练掌握了英、法、拉丁等几种外语,而且精通了几门西洋科学,如数学、物理、化学、天文、航海等。他还自学了国际公法和外交辞令,准备将来出国做外交官。
那时候,清政府对外交往中主要依靠洋人的传教士和商人充当翻译,自己却没有培养外国语言的人才。像王炳耀这样一位精通数国外语的人自然受到朝廷的重视。1872年(清同治十一年),年仅29岁的王炳昭奉旨入朝,担任总理衙门和翰林院编修,开始涉足仕途。后来,他先后被派往日本、德国考察教育制度,并参加了巴黎世界博览会,见识了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
1878年,王炳昭回国后,在福州创办了一所新式学堂——正谊堂,这是福建第一所新式学校。同年,又在厦门创办了一所女子学堂。这两个学校后来成为福州大学和厦门大学的前身。 1879年,王炳耀受命负责筹办京师同文馆。为了培训汉语教师,他特地从广东聘请了一位姓刘的教员来京讲授汉语。
1880年5月,一辆由两匹马拉着的四轮马车驶进北京宣武门内石驸马大街,停留在了礼部的门口。一个身穿二品文官袍服的壮硕老头走下车来,向门上侍卫递上了一封来自上海的加急信件。 这位不寻常的访客名叫王炳彰,是清朝著名的外交家,曾经作为使者出使越南及日本。根据他的使命,此时应该身在万里之外的广州。但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他是坐着轮船、火车和马车,一路闯关东来到北京的。 这封信件是来自上海的道台施肇基的加急信件,信中说:“闻俄国人拟由陆路经蒙古入侵北疆,特先寄此警告。” 原来,这一年正是俄国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在位第十个年头。这位野心勃勃的统治者早就想将手伸向远东地区,将中国东北三省收入俄罗斯版图。于是,他发动了第一次侵华战争,派遣军队侵略我国边境。
王炳彰收到这封紧急公文时正坐在前往奉天的火车上。当时,东北三省处于清政府的管控之下,而关外各地均处于沙俄的势力范围内。这封来自上海的紧急公文实际上是一份警告:“若俄国军队越境进犯,我大清朝廷将以炮火相迎!” 王炳彰看完信函之后,立即乘着敞篷马车赶往京师各部队转达命令。 1890年,王炳彰又被派到天津担任直隶总督,负责与俄国交涉边界事宜。经过多次谈判,两国最终确认了中俄边界西段(巴尔喀什湖以东)的边界线走向。
1896年,王炳彰返回北京,被授予二等宝冠勋章,次年病逝。 近代以来,中国人饱受列强欺辱,丧权辱国,割地赔款。但是,在那个黑暗的时代,仍然有一些志士仁人在黑暗中前行,试图借助西方的力量救亡图存。这些人或创办企业、兴办学堂;或修造船舰、训练军队;或是提出变法主张、倡导思想启蒙……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顽强奋斗,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虽然他们的努力没有能够挽救晚清王朝的覆灭,但为中国未来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