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艺术家如何生存?
古代艺术家不像现在这么“专业”,画画的叫画家,弹琴的叫琴师。在古代这些技艺是家族传承,父传子,师传徒。所以一个职业往往融合了几项技能。比如王羲之,他就是个书法家,同时也是个画家。
古代还有艺人的说法,但和现在的艺人概念不一样。现在说某个明星是艺人一般指歌手或者演员。但在古汉语里,这个字的意思更多指的是表演各种技艺的人……
总之呢,古代艺术家的收入不像现代这样分得那么细,一个画坛有无数高手,但能靠卖画赚钱养家糊口的却是不多。多数还是依靠权贵赏赐,馈赠,或者靠画商将作品卖给贵族土财主来实现经济价值。
另外,就是搞文学的和写诗的。这方面我们好像比较有体会,毕竟现在还有稿费这玩意儿。唐宋八大家也不全是有钱得流油的官老爷,比如柳永,他就只能靠别人打赏点钱来维持生活,结果穷得连棺材本都赔了。元曲四大才子张养浩,他是元朝的干部,退休之后跑到洛阳老家搞文艺,结果照样还不起钱把房子给抵押了。 明清的时候文人群体其实已经没落,因为科举考试越来越成熟,大多数文人都是考个举人进士之类的就有官当了,不再像唐宋时候的文人还要考个翰林什么的才有出路,所以明清文人的生活相对而言比较困顿。
当然了,有文化的人在任何时代都不会混得太惨。就算当不了高级知识分子,做个小学老师或者会计总账啥的总能找份工作。如果既没文化又没啥技术那就只能去做苦力了。 最后,如果有权有势有资本,当然可以像现在的明星大碗一样,啥都不用干就能大把挣钱。
中国古代的艺术家,不像现在可以靠艺术来养活自己,中国古代的艺术家靠的是业余创作。而且,大多数艺术家都是在仕途不顺、壮志未酬、无心无力关注社会现实和自己的仕途时,才在自己的作品里自由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他们通过艺术来排解自己内心的郁结,抚慰自己受伤的心灵。在这个意义上,他们创作的艺术品,是他们个人心灵的载体,是为他们个人“写心”的。
这种职业化的文人,其数量是相当有限的,他们靠创作来维持生计,主要应酬达官贵人以及富裕的商人,他们的艺术创作主要应酬社会,为社会服务。由于这类“人”靠专业创作来养活自己,必须投合社会尤其是达官贵人的心理,因此他们的创作往往不能表达自己的真实感情,而是在一定程度上失去了其艺术的本质,不能不走向媚俗。因此,尽管他们中有的在艺术上也很有造诣,但艺术史上还是不太将他们当作真正的艺术家来看待,如明代的文征明。
由于艺术家往往处于不能施展抱负的困境,内心充满失望、苦闷和痛苦,因此他们总是将自己的思想感情投注在艺术上,使艺术成为他们排遣苦闷的手段和陶冶自己性情的媒介,成为他们超然世外的凭依。
因此,由于中国古代艺术是为艺术家个人写心的,在社会上传播和流行时,其目标是具有闲情逸致的同道,而不投合社会心理,因此,这些艺术不可能像西方艺术那样为社会普遍欣赏,流传不广,也使得艺术家不能因此而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