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辽宁哪一年取消粮票?
90年代中期,我小学的时候,还在使用粮票,当时一个学生带6毛钱来买大米(2斤米) 后来,1997年上初中时候,还使用粮票,不过这个时候是交学费用粮票,4个学生一学期交500斤大米作为学杂费(当时一个学生每学期500块学费已经很多了,毕竟才97年啊) 到2000年以后,初中毕业了,去外地读高中!那时网络还没有普及,只有手机还没普及,所以没有网上交易,大家还不习惯用银行卡、网银之类的。这时才发现,妈蛋,原来家里没粮了!怎么办?赶紧坐车回家赶在过年之前打点好粮食!不然饿几顿肚子事小,万一没粮打仗了可咋整?好在那时候火车票很便宜,从东北到四川就100来块,比现在便宜多了~坐两天火车到家,接着就买到粮的票,哈哈!还好,当年我家不是特别穷的,还能买的起粮食。
其实,直到2001年上大学时,我还偶尔使用过粮票,记得那是一年暑假回家,拿录取通知书到学校旁边小卖部买东西,老板说没有收钱的东西,我就问有没有粮票,他说有,于是我用刚刚发下来的录取通知书换了500斤粮票,嘿嘿。当然这些粮票我在毕业后都给了我妈留着做纪念,可惜后来在搬家时候弄丢了。唉…如果现在我找到这些粮票的话,大概值多少钱呢?想想都兴奋!
为计划经济年代的产物,几乎等同于生活必需品。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逐步失去了原有的作用,各地政府宣布废除粮票、油票等票证,改为超市、商店等自由买卖粮、油。1993年8月25日,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通知》,取消了城镇口粮统销,决定粮食价格改革从1993年10月开始实施,1994年改革到位。这标志着“票证时代”将渐行渐远,“凭票供应”将成为历史。
目前,收藏各种票证的人越来越多,收藏票证的行情也一路看涨。全套“大团结”可以在拍卖行拍出四五十万元的成绩。新中国成立初期,全国物资匮乏,买衣服要布票,买粮食要粮票,买油要油票,买肉要肉票……各种商品都要用各种有面值限制的“购买劵”来供应。在计划经济时代,这些票证的使用极其严格,人们每买一回东西,售货员都会在票证上盖上鲜红的“注销章”。上世纪90年代初,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商品供应日益充足,人们的购买力大大增强,这些被赋予了特殊时代意义的票证也慢慢退出了历史舞台。
这些早已作废失效的票证如今已经成为一些特殊收藏品。据收藏界行家介绍,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价票证的行情涨速相当可观,各种“大团结”、“大团结”等已从最初的几十元、几百元暴涨至万元乃至几十万元,涨了上万倍。1953年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伍拾圆“大团结”最为珍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