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的钱币值钱吗?
怎么说呢,古代钱币分好多类别和时期啊。秦半两汉五铢宋交子明崇祯通宝清咸丰重宝等等。。。 其中一些品种因为流通时间久远,数量较多,目前价值并不高,比如汉代的五铢、宋代的交子明清的小钱。但是还有一些钱币价值就很高了。
首先就是王莽时期的钱币,这个时期的钱币由于王莽篡位导致发行量较小,再加上改朝换代人们更换新钱,所以这一时期的古钱损失量较大,较为珍贵,像“元狩元鼎”等钱币价格极高。其次明朝的成化年间由于皇帝喜好道教因此铸成“仙福永享”铜币,这种铜钱制作精美,但发行量较少,至今也是价值不菲。
当然啦最值钱的还是要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统一铸造的方孔圆钱“秦半两”,虽然这枚钱币很普通,但是意义非凡,它是我国首次使用金属货币的记录。另外就是唐朝的开元通宝,这是李隆基在位时铸造的第一枚通宝,而且当时社会经济繁荣,这版开元通宝铸造量很大流传下来的也比较多,因此现在价格也不是很高。
如果阁下是喜欢收藏的古董爱好者,建议多看央视的《淘金记》和《一锤定音》这两个节目,可以学到不少鉴别真假和赏鉴的知识。
现代人,看古代银子,以为跟现在银手镯差不多,很便宜。但是你错了。在古代,一两银子,相当于现在1700到2000块钱!
古代银子特别贵。在封建社会,地主压榨农民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就是,收取农民的粮食的时候,强行压价,而自己卖粮食的时候,却可以卖到高价。
如果大家仔细翻阅古代历史资料,就会发现,地主收粮食的时候,是用粮食抵债,抵钱。不是抵银子,银子很贵。相当于,地主收粮食的价钱,比市场价低百分之五十!
在古代社会,大部分都是小农经济,农民在土地上耕作,出产的粮食,大部分都用来交土地主了。剩下的,自己用。地主收的粮食,一部分吃掉,一部分卖到市场上去换钱,银子。卖粮食的价钱是,农民还给地主的价钱的两倍。
古代社会,除了贵族,其他人都没有权利,自由的经商,农民也没这个条件。所以,农民从土地上获得的收入来源只有一条:种粮食。
假如说,地主每年从农民手里收来八万斤粮食,可以赚四万银子,那四万两银子就是农民一年的生活费。
八万斤粮食,就是现在,大约是十万元人民币。那么,地主赚四万两银子,相当于现在还赚二十万元!
而农民从八万斤粮食里面抽四万斤的口粮,要养活一家人一年,假如说这个农民一家三口,那就是说,一人一年吃一万三千斤粮食左右,平均下来,一天吃35.9斤粮食,他们是一年365天吃的。这些粮食还要做衣帽,做农具。
可见,古代农民在地主的压榨下有多穷,多累。
所以,一两银子,就是农民一天三分之一的口粮,是用劳神九分力,花了一天的时间所获得的。这样去理解,古代的一两银子,是不是很值钱了?
不过,由于古代,贫富差距实在太大,所以一两银子,对于大官来说,很便宜。对于老百姓来说则相当于一天劳动的所得,是很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