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元有在国外流通的吗?
1935年,法币改革后,国民政府统一了货币发行权,严禁银元的出口。但旧中国混乱的财政让这一禁令形同虚设。到抗战爆发前,国统区除了四川等少数省市外,其他各省的银元流通量都大幅增加。以云南省为例,1936年时其银币的含银量仅28%左右(当时英国标准金币的含银量为99.5%),到1937年就下降到了20%出头;而贵州省的银币含金量更是从18%直接降到了6%~7%!如此低的含金量和含银量导致了这些省份发行的银元对外贬值、对内膨胀,对经济造成伤害的同时也让国民党政府的财政收入受到了影响。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蒋介石在抗战爆发后不久就密令经济部“严禁银元出口”,并派军警封锁海关,严查走私。然而令蒋中正没有想到的是,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国内的局势更乱了。各种财阀势力以及地方实力派的盘根错节使国民党政府几乎不可能彻底执行这项禁令。而且随着日军步步紧逼,沿海大量的工厂内迁,这些企业带出了大量的银元。
据统计,仅在1938年至1941年间,由于通货膨胀导致银元实际价值缩水,国民政府共计损失了约2亿元法币。到了抗战中后期,因为美国援华物资的大量到来,国民政府财政状况好转。但战后遗留的问题依旧存在,且更加棘手——如何在不受外国货币影响的前提下稳定国内经济? 面对这一问题,部分国民党内认为应当采取与美国类似的措施,即实行币制改革、发行纸币,摆脱黄金和白银的限制;而另一部分人则主张强化金本位制度,严禁金银外流。
最后后者取得了胜利,国民政府于1947年正式颁布《黄金储备管理办法》及《外汇管理条例》,严格控制民间持有黄金,同时禁止银元出口。虽然该法令实施较为有效,但随着国民党内争斗加剧,以及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的蓬勃兴起,它最终未能挽救国民政府的衰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