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画用色的几大原则?

龚思欣龚思欣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个人理解,不足之处敬请指教。 中国画颜料色彩丰富,用色规律复杂而多样。其中既有随类赋彩、取法自然的色彩规律,又有文人写意、笔墨当权的用色原则;既有一统大局的主色调,又有随情随境的补色方法…… 如果要系统学习中国的用色理论,《芥子园》、《林泉高致》之类的书是要读的,不过读着读过就算了,不要完全迷信。

古人虽然会在书中列举许多主色调和补色关系,但是在实际作画时并不会这么死板,更多的可能是“随类赋彩”,根据画面的需求和物体的光感效果来决定色彩的具体用色。如果严格按照书中的指导去配色,很可能配得十分生硬。

下面讲一下中国画画色的几个重要原则——

1.为视觉中心“挑色” 这是最重要的一点,也是与西方绘画最大的不同点。 画面需要重点表达的地方,即视觉中心,是需要特别强调的色彩关系。这里的色彩并不一定是面积大,也不仅仅是指主体物。只要是在视觉上需要突出,就需要“挑色”——将这种颜色“拎”起来,离远了一些再看,是不是觉得整个画面都“活”了?

2.以“墨”当“色”,文人之调 除了一抹朱砂,丹青的颜色总是很淡,所谓“三绿、五黄不用求”。中国画的色系总是偏冷的(除却石青、石绿等矿物色),这也是“以墨当色”的表现之一。除了冷色调,还有一种表现叫“文人之调”——在比较清淡的底色上,有意识地落墨,使线条色彩具有浓淡、干润之分。

3.反客为主,“色”向“墨”求 在用色过程中,要善于利用水、墨的晕染效果,让色彩自然过渡,产生“色”向“墨”求助的效果。如果画面中的色彩过于艳丽,可以大胆地用水、墨浸染,使其向“墨”求援,从而降低颜色的饱和度,达到理想的效果。

4.一色统一,大局为重 一幅图画,如果有几处主色调,全局的色调就会显得十分单一重复,没有变化。所以,当您确定了几处的色调后,就要有意识的避免在其他地方再用同一种颜色,正所谓“一色统一,大局为重”是也。 当然,如果几处主色调之间距离较远,又另当别论,是可以互相借用色彩的。

公冶轩宇公冶轩宇优质答主

中国画用色的几大原则:

一、要运用色性。画家要用心体味色彩固有的冷暖、轻重、厚薄的感觉,即色性。如朱砂、朱红、黄、绿、紫等色偏暖,有前进的感觉,在画面上使用可以突出主体;翠绿、花青、墨等色偏冷,有后退的感觉,用于刻画次要部分或衬托部分。色彩本身有轻重之分,淡色、艳色、暖色感觉轻,深色、浊色、冷色感觉重。在绘画中要考虑到色彩的轻重要均衡,以保持画面的稳重。

二、要掌握色味。中国画设色讲究韵味,这种色味往往是通过或艳或灰、或厚或薄等色性表现出来的。一幅画,用色要统一在一个总的色味中,这就是所谓的色调,或称调子。一幅画有一个总的调子,每一种颜色又有若干不同的深浅色调。如朱砂有朱磦、朱膘、洋红、曙红、胭脂,中国画设色,一般只选择其中1、2种来用,这样画出来的画颜色变化比较统一。

三、要讲究色量。中国画设色讲究“薄施淡染”,“色不碍墨,墨不碍色”,一般不追求色彩的饱和,所以中国画用色的绝对量都比较少。由于是在半生宣纸或熟纸、绢上作画,受色面积也较小,因此,设色时色量要特别注意把握。色量过多会导致过分艳丽或“腻”,特别是熟纸或绢本,由于着色面积大,色量过多极易“死板”。作水墨写意画,着色面积自然较大,更需要薄色,否则会把水墨韵味淹没掉。色量要依不同的表现对象来掌握,画小鸟要略重些,以突出羽毛的细润和鲜亮;画禽鸟要薄一些,才能衬托出禽鸟羽毛的松软和丰满。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