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什么人能用青花瓷?
清顺治青花瓷承明末清淡之风,青料使用国产浙料和进口石子青,有的器物使用两种青料,有的使用三、四种色料,使青花色彩效果更显多样。所用浙料发色浅淡,呈淡兰色,铅华净尽;江西土地上发现的石子青料,发色呈兰黑,个别还有星点黑褐现象。在顺治早期多使用国产料,顺治中期以后使用石子青料,青花呈色深暗,部分还有迁移现象。器物制作多为宫廷和达官贵人定烧物,有大盘、大缸、书案等陈设观赏和书斋用器,小件器物少见。胎体厚重,疏松,瓷化程度不高,施釉较厚有泪痕,青花部分釉汁有积沉现象,形成黑褐色。器足一般修得不够规整,大件器足浅宽,足内有跳刀痕和棕眼,呈干巴状。民窑器物胎体普遍粗糙,较官窑器薄,青花采用珠明料加紫金土配制而成,发色有的淡雅,有的发色兰黑、混朦不清。器足一般矮,浅宽,足心波浪纹明显,多露胎,个别施釉。
康熙青花瓷青料采用国产上等“浙江料”烧制,使青花的蓝色呈青兰色,色莹润,明澈如水,康熙民窑青花使用平等青发色呈淡兰色,如天水湛蓝,清沁人心。画面层次较薄,线条细,用手抚摸有凹陷之感。康熙青花一般分四个时期,早期多遗留明代特征;中期为盛世,是青花瓷烧造的全盛期,民窑青花烧制量大,民窑青花瓷出现了“料分五色”的独特风格,即从浓到淡不同的蓝色色阶有:头浓、正浓、二浓、正淡、影淡等不同色阶变化,使青花瓷的立体感达到极佳效果;晚期青花有雍正早期特征。康熙青花瓷的制作特点是:早期施釉薄而粉白,釉面有橘皮状棕眼和缩釉现象,使用明代老釉开片;中期釉面细腻透亮,出现硬亮青釉;晚期釉色比中期白度略显不足。胎体早期,晚期薄,中期略厚。器足一般平切,足内旋削不规整,大小不同器物的圈足宽窄一样,足内多见宽厚粗砂底,民窑器底常见放射状跳刀痕和釉斑、缩釉点。
雍正青花瓷用国产“浙江料”烧制,使釉面青花发色清新淡雅,幽倩逸丽,线条画的深浅浓淡,具有纸面作画的渗透感,有“青花五彩”之称。青花颜色,从浓到淡有:翠青色、艳蓝色、兰青色、兰灰色、灰黑色、浅水蓝色、黑色等七种颜色。一般早期青花发色浅淡,如水墨晕散;晚期发色清晰,呈上深下浅的柳叶状,称“垂幕青”。雍正青花瓷做工精致,严谨,绘画工笔,图案讲究对称,多仿明宣德青花和五彩瓷,有的写堂名款。器型以小件精巧陈设瓷居多,大器少见。胎体洁白细腻,胎骨轻薄,薄如纸,明如镜,润如玉的粉白釉和硬亮青釉,与青花色浑然一体,使青花更显靓丽。
乾隆时期青花瓷仍采用国产“浙料”烧制,发色在康熙、雍正的基础上稍见偏暗,出现晕散和斑点交织现象。青花线条内有凹陷,在显微镜下能看到气泡,用手抚摸有明显的凹陷感。官窑作品在乾隆早期青花色泽艳丽,纹饰精细,有宣、成青花韵味。乾隆中期器物做工精细,线条流畅,青花发色如宝石蓝。晚期青花瓷发色暗,呈蓝黑色,纹饰图案粗劣,在青花蓝色中能见到明显的褐色斑点,用手抚摩能明显感觉到蓝色的斑点。乾隆青花瓷造型和装饰已走向繁琐,图案题材以古代人物故事为主。民间青花瓷,造型多种多样,纹饰题材广阔,青花色泽以蓝紫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