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二罗人民币?
“二罗”是指第二套人民币中的两种币,即1955年发行的3元券和5元券,由于这两种纸币的图案是罗马数字“III”“V”(中文大写金额中数字“三”、“五”之汉语拼音首字母),故称二罗人民币。二罗人民币的票面均为蓝色,长宽高为127*62*0.8mm。
第二套人民币于1955年开始发行,至1964年陆续发行完毕。共有面值1分、2分、5分、1角、2角、5角、1元、2元和5元9种,其中1元券有两个版本,1956年和1957年的。
第二套人民币的印制工艺比较简单,纸张较粗糙,颜色以灰黄为主;面额使用阿拉伯数字书写,设计风格迥异,缺点较多,容易伪造,使用不到十年就停止流通了。
第二套人民币中的“罗”字,也叫“草冠罗”,有“艹”这个偏旁,就像植物一样,具有生机和活力。这种字体在第二套人民币的设计中是核心标志之一,如“中国人民银行”、“券”、“圆”、“拾”等等汉字字体都是由“罗”字所派生而来的,专家称这种字体为“罗字造型”,也就是所谓的“二罗体”,又称“钱罗”。二罗体字就是第二套人民币特有的书法字体,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楷体字”、“宋体字”、“黑体字”、“行体字”和“仿宋字”等,所以称二罗体字为“二罗币”,既是对第二套人民币书法字体的概括和总结,也是与“二罗”谐音,即有吉祥之意,又有纪念第二套人民币之情。
二罗币从第二套人民币发行至1999年6月30日停止流通整整使用了40年,是人民币历史上使用时间最长的字体。我国的第一套人民币在设计上,既没有使用统一规范的字体,又没有使用中国书法的字体,在整体上缺乏和谐与统一。第二套人民币吸取了第一套人民币的不足,把所有文字和数字都采用统一的二罗体字,它既体现了我国书法艺术的特点,又便于广大群众识别。第三套至第五套人民币上的文字均吸收了二罗体字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