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号人民币有哪些?
1948年12月,由于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华民国法币严重通货膨胀,用废纸换不来粮食和棉花,人民生活极端困苦,国民党政府发行新币——“金圆券” (“金元券”的别名),限定人民持有的银元和外国货币必须兑换成金圆券,否则没收。但金圆券发行的数量没有上限,并且随着战争的进行和法币的贬值,金圆券的发行量也越来越多,到1949年初,已发行金圆券607亿。 金圆券发行数额过大,造成价格水平不断下降,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为了阻止物价下跌,国民党政府于1949年5月发布命令,以1:3000的比例回收黄金、白银,同时限期收回流通中的货币,即以1:3000的比例将金圆券兑换成银元券和纸币。但是,人们手里的金银都被换成金圆券了,现在又要换成更不值钱的银元券和纸币,自然是不乐意的。于是就有一些商家在物价表上做手脚。
比如,一个面包的价格是1.2元,如果按原价买要12个金圆券,如果打九折的话就要多付一个金圆券,当然,这种做假的商人必然挨骂,甚至遭到打击。但还有一种情况,当价钱为整数的时候,如5角、5分等等,商家会尽量把价钱凑满1.2元,这样就不用找零了。因为1.2元的钞票上印有“整”字。而人们一般也不会去数到底找了多少钱。这种假账的做法也得以实行。
在这种作假的过程中,有一种钱是不会被发现的,那就是“补号”。 “补号”是指纸币印制过程中,由于流速太快或漏印等失误,导致部分纸币缺损。为了保证正常发行,必须从同版票中抽取一定比例(一般为百份之五至千份之三)的纸币作为“补号”。这些“补号”的样式与原来的纸币完全不同,所以很容易被留下,成为今日集币爱好者的重要收藏品类之一。
中国人民银行自1955年3月1日起,分批发行了第二套人民币。由于种种原因,第二套人民币中面额为10元的纸币,直至1962年4月20日才得以发行,为了使该票面的发行日期与1955年发行的其他第二套人民币的票面上的年号一致,该种票面的年号仍为“1956年”,并因此成为我国货币发行史上的孤本。
由于该票在发行过程中出库换券出现多枚同号等不合理现象,引起了中国人民银行的高度重视,并决定发行补号券组以解决此问题。该补号券组共11枚,以10元为主币,1角、2角、5角、2分、5分、1分纸币和1角、5分、2分、1分硬币为辅币。该票发行面值为52.27元。1963年中国人民银行在原10元“水坝”(由于其背面图案为水利工程—水电站的水坝、水闸等,因此收藏界习惯称其为“水坝”)基础上,调整了正面女拖拉机手和男犁田的头像及水闸图案,去掉了水底的波纹,并于1964年调整了纸张的定量和色别,因此市场上存有的好品补号10元券有三个版别,分别是网纹水印版、粗帘水印版和无水印版,三个版别的补号10元券都是极为珍贵的品种。
第二套人民币“水坝”十元补号1956年壹拾圆(品相上好)估价:RMB20,000-30,000成交价格:RMB128,800 成交时间:2006.11.19。
纸币收藏作为钱币收藏中的一部分,它自身的局限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其与其他收藏品的不同。纸币收藏的鉴定和评估主要从其历史年代、收藏数量、印刷水平、存世量、题材、纸币的材质、冠号、品相等多方面进行。
品相对于一枚纸币乃至整本纸币集影响是很关键的,我们判断纸币的品相时一般从以下几个角度入手:首先是纸币本身的颜色是否与发行时一致,是否有褪色或颜色变化等现象;其次是检查纸币本身是否有霉点、水渍、油渍等影响纸币的品相的现象;接着要看纸币是否有折痕,裂口,缺边等问题;最后才是根据上面这些标准进行纸币品相的初步评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