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十文银是人民币的多少?
50个五铢钱,在唐代,大约相当于一个平民一年的开销。在宋代,大约相当于1.75个平民一年的开销。 在明代,一担米的价格大约是40-60文钱,而一个普通劳动者一年的口粮大约是9担,因此50个五铢钱大约可以购买全年口粮1.6-2.3担大米。 古代的一石大米约等于现在的100斤,1.6-2.3担也就是160-230斤,一个人每天吃三两粮,可以吃五六天。 所以这些铜钱大约可以买65-90斤大米,够一个成年人吃两个月左右。这已经是很大的钱了,所以古代的“万元户”还是蛮值得羡慕的。 不过如果是在清代,这些钱就不算太多了。因为清中期以后白银和铜钱的比价大幅度下滑,导致“大钱”贬值。以乾隆时期的物价水平来算,50文大钱大约只值180文铜钱,购买力仅相当于明中期,还不如明朝末年。
如果拿清末的物价水平来衡量,50文大钱就只值八九十文铜钱,差不多就是宋朝一个小吏的年收入了,买粮食恐怕就不太够了,可能只能买几个馒头。 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一是清中后期白银开采量增大,二是西方国家开始大量进口中国的瓷器、茶叶等商品,将大量的白银汇入中国,三是清朝政府腐败,军备废弛,西方列强不断入侵,中国人民奋起反抗,导致大量白银外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