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万老钱人民币有多重?
1953年版的10万元旧币,按当年价格换算,约合今天的人民币168万余元;而2014年的10万元人民币,则换算成当年价格,大概相当于1953年的7.5万元。 也就是说,1953年,10万元的价值约等于今天的7.5万元,与168万余元的差距甚大——相差了23倍。 如果要“以物易物”,用现在的10万元人民币换取1953年的10万元,那么需要多付出近54亿元。 不过,在当时那种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一般人不会用这么多现钞来交易,更可能的是用粮票、布票等代替现金来完成交易。
在历史上曾经出现过的各种“面值”的货币中,最大面额的纸币一般出现在通货膨胀十分严重的时期。例如,一战后的德国和日本就都曾发行过一万马克的纸币(1923年)和五千元钞票(1945年)。 而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的通胀程度也不遑多让。当时也有面额巨大的纸币——“人民胜利折实公债凭证”。 这种公债上印有面额、税率和购买物品的介绍,必须持这张公债券到指定的百货公司购买物品,而且要先购买,再凭售货凭证到财政部换发债券。
由于这种债券实际上是国家对民众借款的凭据,所以又被称为“借款券”。当时,一万元公债券可以买到面粉10包或大米7.5包或者棉花一斤。
到了后来,随着通胀的严重,政府发行的纸币面额也越来越大。到1955年时,中国人民银行发行的人民币最大面额已经增加至五十元;进入60年代后,更是出现了百元大钞。 虽然老百姓在日常生活中仍然使用面值较小的纸币,但大面额的纸币已经开始大量印制,并作为“准备金”流通于市场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