葫芦有收藏价值吗?

权颖霏权颖霏最佳答案最佳答案

我们从学术角度来探讨一下这个问题。 文物是指人类历史上具有历史文化、艺术、科学价值的物件;它包括可移动的和不可移动的文物。 《文物鉴定指南》中规定:可移动文物指近现代文物和古代文物中的艺术品(含书法、绘画、碑帖、器物等)。 “具较高审美价值,且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书画作品”是文物认定的重要标准之一。那么,以明代唐伯虎的《秋亭诗意图》为例,它是经过历史沉淀和文化淘洗留下的艺术品,代表了一个时代的审美,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文学价值,无疑是文物。 但是,如果我们将目光放到更为广泛的收藏领域,则一切就都没有定论了。因为文物只是藏品中的一个类别而已。其他如当代艺术作品(即使是丑书丑画)、个人的珍藏品甚至是地摊货都可以是藏品。

所以问题就变成了——什么样的东西可以作为文物来对待呢?也就是说,我们要先弄清楚文物的边界在哪里。这个问题的答案取决于我们讨论的对象是谁。 如果是个人,那好说。你觉得有价值而且有能力承担其保管、展览等相关费用,就可以将其收集起来,给它一个合适的位置和合适的介绍;如果你觉得一件东西毫无意义,那你大可以将其扔进垃圾堆,或者送人、拍卖、送给国家,这都是可以的,只要对方接受且不反对你这样做。当然,你也可以任其自然衰败或风化,这也是一种处理方法。不过,从长远来看,它的价值是很难得到认可的。因为它已经不再是一件“活”的文物了。

但是,如果我们的对象不是个人而是群体的话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因为这牵涉到社会和经济两个层面的问题。 首先在社会层面上,我们必须明确一件事:所有的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着的,包括人的观念、知识、情感等等。我们能够认识和理解事物的手段和方法也是在不断更新的。正如同我们无法直接回到一千多年前去理解唐朝一样,我们也不能指望自己的眼光能够永远准确。毕竟,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局限。我们无法超越这个局限去看待一件事情。

当我们在谈论一件东西的价值时,其实是在谈论我们自己。我们的眼力和见识决定了我们能看到它的哪些价值。如果我们不能认清这一点,而盲目地贬低或抬高一件东西的地位,那就很可能出现谬之千里的结果。这岂不对这件东西太不公平了吗?! 在经济层面,问题就更加复杂了。因为经济问题往往涉及利益,而利益的获取又常常和权力联系在一起。经济问题往往会衍生出很多社会问题。例如,一件东西的价值由谁来决定?是由专家、学者,还是由拍卖行、博物馆?它们所依据的标准是什么?谁又没有资格说话呢?是不是我有一块钱,它就只值一块钱,而不管你是否愿意花这一块钱来买?!你凭什么说我手中这一元钱比你手中那一元钱更加值钱?!

当然,我们可以通过协商和谈判解决这些问题。但这往往会受到政治、道德等诸多因素影响。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只能求助于法律。然而法律又是怎样确定什么东西值得什么不值得的呢?它所遵循的原则又是什么呢? 在我看来,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时间来做选择。无论多么珍贵的物品,倘若它已经没有能力再提供给我们任何信息了,那我们就没有必要再对它特殊照顾了。反倒是那些尚有缺陷、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的东西可能更有价值。因为我们还可以对它们进行修改和完善嘛。

我来回答
请发表正能量的言论,文明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