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私铸货币有价值吗?
古人在铸造铜钱的时候,铜含量是70%左右,锌含量20%左右,铅含量不到10%,称之为青铜。这样的铜合金熔点低,很适宜手工操作,所以一直沿用秦半两等圆形方孔的样式和浇铸工艺。 汉五铢钱的材质为青铜,其含铜量达到81.6%以上,锌量为14.9%,铅量3%,属于青铜中铜锌比例比较适中的一种。唐开元通宝采用“翻砂法”制造,原料为黄铜(由铜和锌组成),唐朝的铜钱含铜量和锌量都高于汉朝,但是低于宋元时期。到了明朝崇祯年间,为了增加钱粮以供军费开支,皇帝下令大量铸钱,导致明朝中后期铜钱质量下降,含铜量仅有50%-60%。 清朝初年,由于实行海禁政策,国内矿冶业不振,所铸的钱币含铜量较低。乾隆年间开始放松海禁,允许民商下南洋经商,国外优质铜大量涌入,清政府改用外熟铜(又称洋铜或洋锡)冶炼钱币,使得货币含铜量有所提升。不过到了咸丰末年太平天国运动时,由于战乱和国内矿产匮乏,货币含铜量再次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