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艺术品什么现在最火?
2015年,国家文物局首次公开了《中国文物古迹旅游资源开发报告》。 报告显示,2009年至2013年间,每年出游的中国游客超过8亿人次,这一数字到2015年将达到13亿左右。与此同时,近五年,国内旅游收入的年均增长率保持在10%以上。 如此庞大的旅游消费人群和稳步提高的收入水平为艺术品市场带来了充足的购买力和旺盛的购买力。
在艺术市场中,中国书画历来是大众喜闻乐见的品种。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有了更多的钱去进行艺术收藏和投资,中国书画市场出现了欣欣向荣的景象。 中国古代书画一直是拍卖场的宠儿,其成交率往往高达70%—80%;近现代书画也不甘落后,2008年,齐白石的《山水十二屏》以4.25亿美元成交,创下中国书画拍卖的新纪录。
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艺术交易中,使得艺术品市场活力大增。目前,全国共有80余家互联网拍卖平台,其中较为知名的包括京东、淘宝、保利等。这些平台提供丰富且高质量的艺术品图片,买家可在线浏览实物照片或视频,从而选择心仪的作品。另外,不少互联网平台提供了在线交易服务,买方可以选择远程竞价或者私下洽购等方式来完成交易。
除了线上拍卖外,线下拍卖同样炙手可热。2016年,我国共计举办245次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同比增长32.15%;共拍出文物艺术品46068件(套),创历史新高,成交额达245亿元。
值得注意的是,2016年的文物艺术品拍卖会在规模和数量上虽然均创新高,但拍卖平均成交价仅增长2.9%,远低于往年增速。可见当前文物艺术品拍卖会上的竞争仍然十分激烈,价格博弈更为精彩。
玉在中国具有8000年历史,它从新石器时期开始,贯穿整个封建社会,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各个层面,既是财富、权力和地位的标志,也是人们祈福和装饰的物品,形成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国玉文化。进入21世纪后,玉器在拍卖市场上表现日趋活跃,并以其稀缺性、工艺性和文化性迅速蹿升为收藏投资新宠。那么,玉器投资有哪些特点呢?
首先,以拍卖成绩观察,玉石的年增值率要高于同一时期的字画、古董,且成交价格屡创新高。2002年北京翰海拍卖公司首次推出玉器专场“古玉萃珍”拍卖会,成交率达92.22%,玉器年增值率首超字画、古董。2003年有两家拍卖公司先后推出玉器专场拍卖,成交率达95%。玉器年增值率平均达30%-50%,上100%的也不在少数。中国玉器在拍卖场上不断创造新纪录,2010年中国玉器拍卖成交额达到8亿元,一件元代渎山大玉海以1020万欧元(约合1.0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在法国巴黎被神秘华人拍走。
其次,玉器收藏人群呈“倒金字塔”结构。据中国宝玉石协会资料显示,我国目前有1800万玉器收藏者、420万个玉器作坊、5万多家玉器销售商。这些收藏玉石者基本集中在上海、北京、广州等大城市,年龄以30-60岁为主,他们大多为企事业单位中高层管理者、政府机构干部、私营业主或文化学者。由于玉器收藏群体呈“倒金字塔”状,入门收藏者不多,投资者相对精明,使得玉器价格一直居高不下,有价无货的现象时有发生。
第三,玉器市场呈现“井喷式”发展,赝品充斥其间。据国家文物局统计,10年来,仅北京、上海、广州三地艺术品拍卖会年成交额突破百亿,玉器市场发展之快呈现“井喷式”态势。同时,天价玉器的拍出,也刺激了艺术品造假者,赝品泛滥是玉器市场的突出问题。
“黄金有价玉无价”,玉器投资的魅力来自于玉本身的文化积淀、材质及工艺。古玉器承载了各个历史时期的宗教和文化,是研究古代文化、政治、经济的实物资料,价值和魅力巨大。而且玉器投资的回报,一部分来自于玉质、工艺所体现的文化价值,还有一部分来自于玉石自身的增值,两方面相得益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