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陆海军大元帅是谁?
这个称号不是人名,而是一个尊称。 北洋时代(袁世凯在任时)以及民国初年(冯国璋、段祺瑞在任时),陆军是指清廷留用的满蒙八旗军队和北洋新军,海军是指大清水师。 1923年至1928年间,直系军阀控制中央政权,因河南是直系的根基之地,且当时正与奉系争夺关外,所以大量招兵买马。当时为了编组新兵,直奉联军曾在河北正定训练新式陆军,编成5个步兵师(第二、三、四、五、六师)及1个骑兵旅。这些部队装备精良,训练有素,是直系武力中的精锐之师。由于这支新军的编制完全采用苏联红军师团制,加之其由苏俄顾问指挥训导,因此被国人称为“苏浙皖赣四省联军”或简称“苏皖赣联军”;而其驻地正定则是仿照苏俄体制建立起来的,所以又被称作“正定联军”。
1926年直奉战争后,第二、第四的直属部队划归第三师的建制(第四师改编为第三师的四个旅,第二师改编为三个旅);原第一师改为独立旅,驻张家口,后移驻归绥(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原第七师改为骑兵第一旅,驻太原;第六师留在陕西剿灭陕北农民起义军。这样,在中原地区就形成了以第三师为主力的直系武装。
1928年初,张作霖死,张学良主东北,因实力不足,无力进攻关内,又忌惮关内直系的势力,于是派人和吴佩孚商量联合攻陕事宜,吴佩孚以潼关一线地势险要,不易突破为由,婉拒了张学良的联手要求。
这时,坐镇中原的第三师师长王金铭和第一师师长田济武联合发难,通电反吴,吴佩孚闻讯大怒,急令王金铭部下第二师开赴洛阳集中,命第一师的第五旅进驻郑州,准备对中原地区的直系力量实行打击。 王金铭得悉吴佩孚动怒,亦不甘示弱,遂通电反驳,同时令驻南阳的第二师向平汉线前进,与驻保定的第三师联系,准备夹击郑洛间的吴佩孚部队。 此时吴佩孚的势力范围已被压缩到关中一域,而王金铭的力量则已发展至豫西,两者直接冲突一触即发。 在这剑拔弩张之时,正在日本考察的水师将领黄钟英从海外归来,力劝双方罢战言和。经他劝说,吴、王皆表示可以放弃成见,团结对外。 于是黄钟英亲自出面邀请王金铭到洛阳谈判,并代表两方拟订了停火协议,约定双方撤出接壤地带,以保证“边境的安宁”。 但这场战争实际上并没有真正打起来,因为就在黄钟英回国不久,突然爆发了“津浦铁路事件”——孙传芳乘虚袭取了豫西的荆紫关,进逼西平(今属河南)。
孙传芳自入关以来,连败吴佩孚、张作霖,声势一时无两,被誉为“北方豪杰”、“天下第一英雄”。如今他又直指豫西的直系老巢,其锋芒甚至盖过了盘踞关中的胡景翼。 这使得原本势如水火的吴、王两家产生了共同的敌人,于是化干戈为玉帛,停战议和,共同对付孙传芳。 而津浦铁路事件其实是一场误会——孙传芳趁直奉内战之际,率师南下,占领了徐州,接着分兵两路,向津浦线上的蚌埠和南京进发。
但孙传芳没有料到,他的行动会促使吴、王联合。当孙传芳的先头部队突进至津浦铁路中段时,发现张作霖的军队从后面紧紧咬来,而徐海一带也传出了红色武装活动的消息。原来孙传芳进军时所走的线路正巧通过原奉系地盘。奉系残部不甘心就此退出历史舞台,于是借孙传芳进攻直隶之机,在张作霖的率领下从东北方向扑了过来。孙传芳腹背受敌,狼狈不堪,只好退回江苏。
津浦铁路事件的结果,不仅使吴佩孚和直系势力在中原地区得以延续,而且直接导致了孙传芳势力的衰落。 这次事件的另一后果就是中原各派势力承认了蒋介石的领袖地位。
此前,国民党内部一直存在两大势力体系,一是孙中山的粤系,一是蒋介石的浙系。这两派之间矛盾重重,斗争剧烈。
由于孙中山的粤系力量已经衰微,无法左右大局,于是蒋介石的浙系力量开始独挑大梁,逐步取得了对直系的支配地位。
孙传芳的失败可以说是这一变迁的重要标志,继之而来的就是蒋桂战争和蒋介石对桂系势力的消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