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记有收藏价值吗?
“红灯记”邮票从1973年发行,曾被誉为“中华第一红”。日前,新北京晚报携手马甸邮市“云观邮展”,展示部分普通邮票的收藏故事及集邮爱好者对邮票收藏的感悟。今日做客直播间的是“红灯记”邮票的收藏者毕敬德老先生。
1972年,毕敬德通过朋友介绍,开始尝试集邮。当时,他才23岁,在工厂里的计量室工作。“听朋友说集邮很是热闹,可以学知识,增长见闻,便利用业余时间钻研起来。”毕敬德说。出于兴趣,他四处搜觅书信、寄件人留下的各种邮票。“起初,只收集有邮资发票的信封,后来接触面越来越广,收藏体系也越来越完善。”毕敬德说,如今,自己的收藏已涵盖了不同年代、不同版本、不同邮资的邮票。
说起“红灯记”邮票,毕敬德颇有些感慨。“1973年3月,发行首册《毛泽东思想胜利万岁》邮票中,有一个画面是红灯。一时间,全国各地的集邮者纷纷搜集‘红灯’邮票,但是,大家不知道这个‘红灯’到底是干什么用的,于是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猜测。”毕敬德说。
后来,经过专家认定,这个“红灯”其实是交通信号灯。这下,藏友们可热闹了,抢收“红灯”成了当时最令人振奋的事。毕敬德回忆,那是一个夏夜,他和几个集邮爱好者一起,顶着酷暑,翻墙进了当时的北京铁路运输通信中心(现为邮电部第九机械工业局),“当时,运输局正在生产邮票,我们闯进邮票生产车间,把生产出来的几十万枚(一说为35万枚)尚未加盖‘永久邮戳’的‘红灯记’邮票抢了一大半,然后,连夜运到东单邮局和宣武门邮局以1.5元一枚的价格出售。”毕敬德说。
在集邮者们的努力下,“红灯记”邮票市场价格一路攀升。1989年12月,“红灯记”邮票被征为“新中国邮票五十珍”之一;1993年,“红灯记”邮票又入选《亚洲现代邮票精品集》;1999年10月1日,“红灯记”邮票在澳大利亚悉尼拍卖,由当时的中国国家邮政局竞购收藏。
老专家当年就曾断言,“绿灯”、“红灯”系列邮票,“其艺术水准与学术水准之高,在邮票史上将会占据显赫的一页”。如今看来,这位老专家的言中之举并不夸张。“从‘红灯’产生的一些系列邮票精品中,诸如‘红灯’特种邮票一套八枚的图稿,被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为迎接世界妇女代表大会召开而设计的‘妇女解放’特种邮票一套五枚的图稿,由人民印刷厂印制成实寄封,成为永久的收藏品;为日本朋友设计的‘熊猫’小全张等精品之作,也都收藏在中国国家邮政局。”毕敬德说。
邮票是一种艺术,是国家的名片。据毕敬德老人介绍,为了发展我国的集邮事业,加强对集邮活动的管理,增进世界各国人民对集邮活动的了解,推动世界和平的建设,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于1978年成立了“国际集邮联合会”。我国作为成员国,参加了1979年在巴西里约热内卢举行的第三届国际集邮联大会。大会明确了集邮的六大功能:收集、研究、宣传、教育、社交、投资。而他的“红灯鉴”收藏,其实也承载着这样六大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