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谁的家训最好?
《诫伯氏开府还乡》、《诫伯恭大夫》、《戒侄》、《别侄》,都是教育子弟的家训名文。然而,在这些文章中,最能体现郑板桥“以民为重”的思想,也最能体现郑板桥爱民思想的具体体现的,莫过于《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
在《范县署中寄舍弟墨第四书》一文中,郑板桥是这样写的:“余所云‘爱民’云者,非易于爱子侄也,于其孺子而慈之,焉有不可者。独于其成人而教之,则不免有所敬让于私爱者焉,故不为也。夫至于人,则岂独私所爱乎?虽然,必能因其才而教之、劝之,少惩而儆之,且为之陈利民之本末、辨利害之存亡,使归美于我,而感恩于我,然后其感且深、其心且固。若其不然,彼其愚而难悟也,其顽而不可格也,其鄙而无与论也,则姑置之,而姑以教其子弟为慰。……呜呼!此岂易言哉!”在文中,郑板桥说大丈夫要爱民,而不要爱自己的子侄,要爱那些平民百姓。并且说“爱民”与“爱亲”是不同的。这是郑板桥的“民本思想”在治家方面的表现,更是其对孔子“孝悌”思想的继承与发展。
郑板桥是位既爱民又爱亲的人。他爱民的作风在历史上也是可圈可点的。郑板桥任范县县令时,正值灾荒之年,郑板桥便让县衙的官员和差役先拿出自己的一部分俸禄和工钱给灾民发放,然后再由官府筹集粮钱发放给灾民。在郑板桥的感召下,范县境内的灾民都愿意来郑家门前排队等候,而没有人私自抢夺,都秩序井然,没有混乱发生,也没有强讨的,使郑板桥的赈灾计划得以实现,很好地减轻了灾荒给范县百姓带来的痛苦。
郑板桥治家同样很有一套。“凡吾所有乎为子孙者,食乎,衣与学。长嗣、亲支,约稍丰焉;嗣妇、嫁资,约稍丰焉。”这是郑板桥对晚辈的期望与要求,他不愿意给自己的儿孙留下大量的财物,只希望他们能够好好地读书,学好文化知识,能够独立自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