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正五年的同权价值多少?
据《元史‧食货二》和《元史·历志三》记载:元代前期由中统元年到至元二十三年的钞币,一直维持原来面额,未改变其票面价值,称为“中统元宝交钞”。中统四年(1263年)和至元元年(1264年)两次增印“中统元宝钞”,仍然维持其面值。至元八年,元政府决定统一钞币的制造权,下令罢废地方上自行铸造的铜钱,由国有的“中统平准司”统一制造“至元通用宝钞”,以中统钞折收铜钱。中统钞、至元宝钞同时流通,钞值逐渐下降。至元十九年,元政府进行增印,中统钞、至元钞以五伍之间比率流通,但流通中这两种钱币的比率,经常变动,并没有固定的比例。
至元二十四年,中统钞、至元钞均增印,流通中的比率也发生变化,至元钞比中统钞逐渐增加。二十五年以后,中统钞逐渐贬值,流通中所占比例减少。至元钞、中统钞同时制造,“两钞并用”,造成币制更加复杂,通货膨胀严重,币值不稳定。
为了整顿币制,元成宗铁穆耳于大德八年(1304年)下诏,禁止造中统钞。二十一年(1307年),又罢至元钞。中统钞、至元钞的流通停止。至大二年(1309年)恢复造中统钞、至元钞,但这两种钞均贬值,市上流通的一两钞至元初值二贯,至大二年已贬值到折值不到钞三百文。中统钞,面值一贯的已经贬值到一百几十文至二三百文了,一贯钞只等钞币值一百文,币值大幅贬落。
武宗即位,下令罢造至元、中统钞,至大三年(1310年)开始造至大钞,至大四年(1311年)增印后,中统、至元钞逐渐退出流通领域。元代,通行中统(至元三十年)的钞式和至大(延祐元年)钞式钞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