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银锭上都有什么字?
银锭上的纹饰,在清朝时出现了一个演变过程:在顺治时期,银锭上大多有“丰庆延年”、“吉祥如意”等文字标记;康熙时期又出现了龙纹,到雍正时期银锭开始刻上干支纪年(或干支纪星),光绪以后还出现了制造局的标记印记;到了民国时期,银锭上又刻上了“福”、“寿”、“禧”等汉字。纹饰的变化,标志着清王朝的更迭演变。
纹饰之外,银锭上还刻有重量、成色、值多少钱等标记,这些是银锭本身的价值标志。
第一,银锭的重量。
银锭的重量一般用阿拉伯数字表示。如:“五十两”、“一两”、“十两”等等;有的则用汉语数字标记,如:“五两”、“二两”、“一两一钱”等等;有的则用汉字标记,如:“伍两”、“贰两”、“壹两”等等;还有的在重量前加“宝”字,如称:“宝五两”等等。“宝”字的出现标志着银锭制作的规范化、标准化的过程。
在银锭的重量上,清代有一个约定俗成的规定:一品官的银锭必须是五十两,二品官必须是五十两,三品官必须是四十两,四品官必须是三十两,五品以下是二十两。这种对重量上的规定,到清代以后开始发生动摇。如:在清代末年的银锭上,还可以看到一品官制的五十两和二品官制的五十两的银锭,但已经看不到三品官制、四品官制的四十两银锭和五品以下官制的二十两银锭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