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通过底足来鉴定清代瓷器?
清早期的圈足,一般足底宽而浅,器足一周多为平直,然后内收,再向上折收,其足墙较厚实。常见有二种现象:
一是由于胎体厚重,因而留有明显的旋削跳刀痕;
二是由于器足宽大厚重,且胎釉膨胀系数不同,故往往导致圈足剥釉或崩缺现象。
中期的圈足有两种情况:
一是由于制作工艺精细,因而足底规整光滑,露胎处釉汁干净利索,无垂釉现象,且足内墙多有灯草状处理;
二是出现了深宽足,这种足足底宽,而圈足极高,给人以头重脚轻的感觉,这是由于当时崇尚高足宽底,以显示其华丽富贵所致,其足底多有放射状跳刀痕。
晚期的圈足,足内墙足根连接处,往往形成二个转折,且足内墙比中期的要薄很多,因此晚期的器物往往足根处流釉严重,以致于出现小黑点甚至小疙瘩,这是由于胎体中的黑熔点暴露,又未烧透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