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造佛像为什么有编号?
清代的官造佛像绝大多数都有汉文或满文的铭文,特别是清代中期为乾隆皇帝六十大寿,于京城、承德等地铸造大量的佛像时,为保证其质量与数量,由清宫内务府造办处和户部统一安排制作,特地对铸造的佛像都编了号码,并在佛像背后或底面或莲花纹上铸上了代表批次的汉字数字序号,如“二”、“四”、“六”、“贰”、“肆”、“陆”、“一拾贰”等。这种编号在其他地域、其他时期非常罕见。
这种现象与清宫当时的铸造有着极大的关系。从目前存世品与清宫内务府造办处档案来看,清代官造佛像绝大多数是为重大的宗教活动而临时性铸造的,因此都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而且铸造的器物一般体量较大,数量较多,单靠一个作坊难以完成,清政府就安排了多个“作”同时铸造。如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清宫在京城铸造大金塔一座,塔内佛像众多,分别安排了“养心殿造办处”、“圆明园造办处”、“热河御园养心殿造办处”、“江南织造”等,由于有严格的时间限制,这些单位必须在限定的时间内完成,所以会安排多“作”同时铸造,那么为了区别不同“作”所铸的实物,为了控制各“作”的实物数量,就会给制作的每尊佛像编上相同的数字序号。如清宫内务府“养心殿造办处”为乾隆皇帝铸造的一批小型金铜佛像,分别由金圆作与铜锡作铸造,同题材佛像,分别铸造了两尊,金圆作铸造的佛像背后刻铸了“铜”字,铜锡所铸的佛像背后刻铸了“金”字,以示区分。